|
互联网+医疗和中医疗法的冠心病慢病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21-03-23 16:30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2016年2月,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 - 2030年)》明确要求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简要叙述互联网+医疗对慢病的重大意义,提出冠心病慢病管理模式,即互联网+医疗和中医特色疗法,发挥互联网+智能优势、中医药廉简易效的特点,实施慢病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以期从上游截断疾病的发生,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发展智慧中医医疗,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 关键词:冠心病 慢病管理模式 互联网+医疗 中医疗法 综述 一、冠心病中医疗法 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1] ,其中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居首位。中医无此病名,根据发病、临床症状及演变转归可归属为胸痹、心痛范畴,《黄帝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均有记载。如 《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又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云:“心病者,胸痛者,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设立专篇对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详细讨论,确立了“阳微阴弦”为基本病机[2]。中医和养生密切相关,《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现今,中药汤剂、针灸按摩、养生功法、穴位敷贴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已广泛被群众所接受和认可。 二、冠心病慢病管理模式 1.慢病管理模式的现状及意义 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疾病,其管理和治疗更是一个长期过程,故占用医疗资源较多,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疾病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到慢病管理当中来,实现分级诊疗和自我管理,便于实现全民大健康这一宏伟目标。 2.冠心病慢病管理模式 冠心病慢病管理模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中医特色疗法、互联网+医疗三个方面,生活方式干预是从基础上的预防,变被动转变为主动,将预防前线前移;中医特色疗法是从医者角度出发,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发挥中医自身优势,巩固战线,做到攻守兼备;互联网+医疗是后方的仓库,为我们提供更方便的诊疗方案。 2.1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生活方式管理、健康教育管理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控制体重、限制油盐摄入量;戒烟限酒;运动锻炼。后者主要是传递知识,确立态度,进行自我管理,由于冠心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较高,故定期复查和体检是预防疾病复发与进展的重要措施。 2.2 中医疗法 中医疗法在中医药独特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运用特殊手段对人体相应体表位置以及特定部位产生一定作用,通过整体调节在多层次、多环节和多靶点来调整机体功能,中医疗法是中医药学的伟大瑰宝,且数量众多,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另辟蹊径,发挥了重要作用。 2.2.1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治疗在冠心病的某些阶段和环节具有一定优势,车方远等[3]从近现代13位名老中医之冠心病诊疗特点中,总结出“宣痹通阳、活血化瘀、阴阳为纲、重视痰湿”等13种治疗大法,对于冠心病人群的辨治规律具有深远意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2.2 针刺 宋春华[4]、李雪苓[5]指出针刺可抑制使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液系统的高凝状态及易栓倾向,改善冠脉血流,减轻心肌缺血,维护机体的自我稳定性。由此可知针刺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3耳穴压籽 耳穴压籽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耳穴贴服中药,充分利用经络和药物对疾病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6]。高红等[7]杨月等[8]通过临床研究指出耳穴压籽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缩短其疼痛持续时间。 2.2.4 气功 多项研究证实,气功锻炼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血管功能各项参数,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改善心绞痛症状,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9]。杨晓丽等[10]通过Mate分析得出八段锦可改善血管弹性,减少安静状态下的心肌耗氧量,起到调理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此方法安全可靠且简单易学,利于心脏康复和推广。 2.2.5辩证施膳 《黄帝内经》中提及“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合理膳食搭配理论;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食物治疗篇,把他们分类、配合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需全面了解患者日常饮食习惯, 根据其不同的体质差异,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制订具体的膳食方案。 2.3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是指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之与传统医疗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服务业态,以提升医疗行业的创新力和效率,创造新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11]。一方面。医生可以和患者无障碍、近距离交流,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降低医疗“信任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挂号,方便患者就诊,从而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等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实现分级诊疗。 小结:笔者认为冠心病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成熟仍需要时间,但其发展前景良好。综合管理可有利于改变患者生活方式、提高对疾病认知程度、丰富治疗手段等,不仅能控制冠心病的发作频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改善医患关系,值得在社会上广泛推广。如丁胜等[12]构建“互联网+中医院”“互联网+中医健康管理”“互联网+药事服务”,探索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持续性医疗服务,可优化配置、简化医疗服务流程,降低医疗费用;姜英等[13]运用中医特色在高血压病管理中,高血压知识知晓达标率和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生活方式显著改善。 冠心病致残率逐年上升,故冠心病康复治疗费用也随之增长,张乾坤等[14]指出心脏康复体系不健全且费用较高,这严重阻碍了心脏康复的推广。目前治疗冠心病的西医用药比较局限,而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可以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故笔者的认为中医药的宝库还需要深入探索,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陈伟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3):209-220. [2]姜坤,张明雪.《金匮要略》“阳微阴弦”思想治疗胸痹心痛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04):691-693. [3]车方远,陈卓,徐浩.近现代13位名老中医冠心病诊疗特色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06):2068-2071. [4]宋春华.冠心病心绞痛针灸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8(04):49-51. [5]李雪苓.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物质调整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7(11):645-646+704. [6]于年福,张佩清.著名老中医张琪治疗冠心病的经验[J].黑龙江中医药,1987(06):1-3. [7]高红,刘晓琳,朱荣芳.刮痧联合耳穴埋籽法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护理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6):106. [8]杨月,杨倩,张敏.耳穴压籽对心血瘀阻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7,45(01):80-83. [9]张泽. 基于循证医学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评价[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10]杨晓丽,蔡益民,吴贤琳,蒋小雅,胡仁,谢文瑶.八段锦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医学信息,2019,32(04):70-74. [11]孙东东.“互联网+医疗”风险的认识与防控[J].科技导报,2017,35(01):156-158. [12]丁胜,申刚磊,杨庆有,吉珂,张芳芳,童思木.“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在改善医疗服务中的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03):78-80. [13]姜英,王帅,衷敬柏.中医特色慢病社区管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4):151-152+154. [14]张乾坤,韩丽华.心脏康复的现状与发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6):141-143. 作者介绍:刘畅(1994-),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心病方向,E-mail:549232897@qq.com。 通讯作者:郭家娟(1978-),女,汉族,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心血管方向的研究, E-mail:gjj-2005@163.com。 支丽(1992-),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心病方向。 张艺铭(1993-),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心病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