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医治疗痛风病发表时间:2021-04-10 11:07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长春市,130000) 【摘要痛风病为关节红肿热痛,久至肿大变形,以至关节僵硬而不得屈伸为其临床特点。王成武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病机总属湿热痹阻、脾虚湿盛,临床治疗强调攻补兼施,根据本病的病机变化,设立“分期论治”的治疗思路,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关键词】痛风 病证结合 分期论治 养治并举 王成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主任,从事临床数十余年,具有丰富的诊疗风湿病的经验。 在传统医学之文献中,关于痛风病的论述颇多,多将其纳入痹病或历节病中论述。最早的记载见于《素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对痹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东汉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且提出更深的认识,将痹病分论风湿和历节,还提出了诸多痹病的治疗大法,如祛风散寒,清热除湿;又如祛风除湿,微发其汗,至今仍为临床所延用。华佗提出了情志因素与痹病的关系,如《中藏经》云“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由此可见,情志过极,气机不畅,气血不行,痹阻于体内,或运行过极,亦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痛风”病名,在其著作《格致余论·痛风论》中“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丹溪认为:血行脉内,气行脉外,昼夜阴阳各行二十五度,此平人造化。得热者行速太过,血受热而沸,后涉水涉湿,血热得寒,湿浊凝滞而作痛,投以辛温,开腠理而散寒湿,而血得行。其热血得寒,汗浊凝滞之说给后世治疗痛风给了很大的启发。 祖国医学之痛风病与现代西医之痛风相对应,现代医学认为痛风为人体的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而导致的一种特异性疾病。病理基础是血尿酸升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导致关节炎反复发作[1]。痛风的病程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间歇期无症状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在痛风的病因病机方面,王成武教授赞同朱良春“浊瘀内阻是主因,脾肾亏虚为根源[2]”的思想,认为痛风的急性发作主要外因是湿热之邪痹阻于筋骨关节,气血不通,然而此病不仅是简单的湿热而致,而是痰湿阻滞血脉之中,气血运行不畅,湿性重着黏滞,难以泄化,湿血相结而成浊瘀,缠绵难愈。痛风病多以夜间痛甚,或皮下结石,或溃流脂液,司外而揣内,正是浊邪瘀滞于经脉,气血不行,流于关节,则骨节肿痛畸形,甚则溃破。其本在中焦脾虚,现世之人,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气虚衰,运化功能障碍,不能运化水液,痰饮水湿内生,外有湿热,内有痰饮,两害相加,而浊邪凝滞瘀阻血脉。其根在肾,肾虚而不能调控脏腑气化,小肠不能升清降浊,湿浊废物(尿酸)逐渐聚集体内,流注经络关节而发为痛风。 王成武教授的痛风治疗经验原则归纳:病证结合、分期论治、养治并举。 病证结合,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是传统医学固有的独特内容。如《素问·热论》中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如后世的六经辨证等,都是在先辨明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的范例。中医在辨别病证时,寻求病因是主要内容之一。在痛风病的治疗过程中,“因”是指外感六淫之邪气,情志劳倦等,当然还包括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如气滞、血瘀等。此时,原始致病因素可能已消失,气滞、瘀血等病理变化就成为痛风病的主要矛盾所在,而成为辨证论治的主要对象。抓住患病时出现的各项异常变化,见微知著,从而掌握痛风病的本质。从而立法选方,故能效力如虹。 分期论治,结合痛风病的疾病特点,创立了三期辩证治疗体系:一期,观患者脉症,关节红肿热痛,舌红或暗红,苔多黄腻,脉或弦或滑,为邪实之证。急则治其标,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重在清热利湿,故多以土茯苓、生薏苡仁、泽兰、盐泽泻、萆薢、豨莶草、白茅根、玉米须、秦皮、防己、栀子、车前草之类,祛风清热除湿,以祛其邪,加之忍冬藤、牛膝、葛根、延胡索、山慈菇以通络止痛。每遇此证,王教授必重用土茯苓、萆薢,《本草再新》记载土茯苓“祛湿热”,土茯苓能祛除人体内浊湿,对治疗关节炎有良好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土茯苓中落新妇苷具有降低血尿酸作用,对痛风性关节炎有良好疗效[3]。中医认为萆薢有祛风利湿、去浊除痹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等症状。研究表明萆薢主成分甾体皂苷类成分在降尿酸,抗炎镇痛等方面作用显著[4]。二期,此期患者多关节红肿热痛消退,观其舌脉,多胖大舌,苔白或腻,脉多弦缓。脾虚胃弱,升降失司, 清浊不分,则浊邪不去,治以健脾利湿,通络止痛,重在健脾运脾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强调了胃气的重要性。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受纳腐熟的生理功能;广义的胃气指的是人的正气,即后天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在人体起重要作用。如果脾胃生气受戕,则疾病难复。所以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前提,是扶正治疗的重要环节。多用生黄芪、炒白术、茯苓、山药,易生薏苡仁为炒薏苡仁以健脾益气,运脾化湿,配以祛湿通络止痛之药,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三期,多是脾肾不足之象,《上古天真论》有云:“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此期患者,四十岁以上者,以补肾为主,可用地黄丸之类,补肾气, 肾气得充,则能升清降浊,浊邪去,气血得行,筋骨得通,则无痹阻之虞;四十岁以下者,以补脾为主,可用补中益气、参苓白术之类,脾气得健,津液四化,以傍四肢,而无诸湿肿满之证。 养治并举,注重患者的饮食调摄,即是《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患者平素宜慎口节欲,避免过食肥厚,可长期服用薏苡仁、芡实、山药等,可纠正体质偏颇,养护胃气,如《景岳全书》云:“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源,...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同时应多运动,增强体质、以养正气,起到防病治病作用。 遇此病,要点有三,一者,湿性黏滞,难以泄化,湿浊痰瘀贯穿自然病程始终,此瘀非尽是血瘀,而是浊瘀与血瘀同在,故泻浊化瘀之法应贯穿治疗之始末。二者,筋骨关节之证,多用藤药。藤类中药大多具有祛风通络,除湿止痛,清热活血,利水消肿等功效,善于治疗风湿痹痛[5]。根据中医取类比象的原理,如《本草便读》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其形如络脉,故无所不至。 藤类药活力强,性走窜,入药善走经络,故具有良好的通络之效。临证祛风用海风藤;散寒用天仙藤、丁公藤;清热用忍冬藤、丝瓜藤;活血热证用络石藤、寒证用青风藤;补虚用鸡血藤、首乌藤、鸡屎藤。三者,通络不用虫药,结合现代医学观点,虫类药物嘌呤含量较高,不利于血尿酸的排泄。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11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364-2366. [2]常宇.朱良春匡正对痛风病机的认识[J].中国中医药报,2013,10(5). [3]范九梅,马 卓.土茯苓药学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36 - 37 [4]殷军 . 绵萆薢中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的研究[D]. 沈阳: 沈阳药科学,2003. [5]徐强.藤类药物在风湿病中的应用现状[J]新中医. 2013 , 10 (45).
文章分类:
健康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