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特色治疗研究概况发表时间:2021-04-12 17:43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130117; 摘要:缺血性中风是脑病科的常见病、高发病和危重病。中医药特色疗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长期医疗实践中,经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确有良好的疗效,在治疗上具有显著优势,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和预防复发。中医药特色治疗包括中药辨证治疗、中药制剂辨证治疗、针刺疗法、刺血疗法、推拿疗法等等。中医药疗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疗效显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针刺治疗;刺血疗法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种临床常见病[1],分为出血性中风病和缺血性中风病,缺血性中风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脑梗死”,它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一种疾病[2]。 近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发生事件构成比呈逐年增长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有研究显示缺血性中风约占全部中风病的70%[3],按病情程度划分,其发病2周左右为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临床症状往往从轻到重,急性期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的加重。所以急性期的诊治必须明确。据相关机构调查统计,我国住院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群体,在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在3个月时病死率9.6%,其死亡/残疾率为37.1%,1年内病死率为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4]。因此,缺血性中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减少致残率,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并发症、预防复发,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药特色疗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可靠疗效,尤其是中药、中药制剂、针刺、刺血等治法的应用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根据中医学理论指导思想,就临床中常用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中医药辨证论治 中医方药治疗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辨证立法,然后进行组方选药,最能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理念。是根据不同的辨证从而确立治法形成中药处方,或依照病情辨证选择中药注射剂,或口服中成药等。临床上中药汤剂最具有代表性,它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等特点,也是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优势之一。 现代医家们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在中风病的治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石学敏教授[5]认为中风病的病机为“窍闭神昏,神不导气”,是由于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所致。周仲瑛教授[6]认为痰瘀阻塞脑络留而为瘀,致使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而生痰浊,进而津液停聚,阻滞气机,痰瘀互结而脑脉阻塞,说明了痰、瘀是中风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王永炎院士[7]创新性地提出了“毒损脑络学说”。认为中风后机体会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进而破坏形体,损伤脑络。任继学教授[8]认为中风之病机,主要在于外有所触,内有所动,致体内痰、气、血、风、热错结并相互为用,形成气冲而上犯,轻者血脉受损,损则血行不利,甚者壅滞而为瘀。血脉不行,清气不得入,神机失用而成瘀塞经络之候。总结起来,中风病总属本虚标实,以虚为本,实为标,多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杂合,最终导致经脉闭阻,脑络不通而发为中风。临床上针对病机辨证论治是为中医药疗法的最主要特色之一。张伯礼院士[9]研究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观察522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了通治、辨治、针灸方案与西医治疗方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建立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显示缺血性中风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优于西医组;通治方案、辨治方案和针灸方案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说明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对中风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更贴近临床实际,适合于推广应用。中医辨证是根据不同病因以及病理因素,针对病机确定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往往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姜远飞[10]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发现活血化瘀法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恢复血液动力学平衡有显著效果,并且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疗效明显。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是根据不同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治疗上讲求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三因制宜思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特色,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中药制剂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疗效确切,有迅速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防止复发等作用。中药制剂药味少,一般以静脉途径给药,不受口服的限制,且吸收快,作用迅速,更适用于急性期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的抢救。目前临床常用的中药制剂有丹参类、红花类、水蛭类等,大多是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的中药注射剂。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要贯穿整个中风病的治疗始终。现代药理学证实此类中药制剂具有抗血小板、抗凝、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多重作用。目前中药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刘施[11]等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进行临床评价,共纳入累计6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辅助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认知学习能力。红花类中药制剂的应用有研究证实,红花黄色素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对抗血栓的形成,具有扩张脑血管,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12],提高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微循环有效灌注的作用[13]。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地龙两味中药提取物所制成,现代药理证实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抗凝、促进纤溶系统、抗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抗炎、脑保护等作用[14]。一项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Meta分析,共纳入1654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其中疏血通组1030例,结果显示:疏血通注射液能够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在急性期应用效果更好[15]。赵君[16]等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在死亡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14天(急性期)的死亡率低于常规西药治疗。所以,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一定的疗效,能降低14天死亡率,且不良反应小。 相关研究仍在继续,中药制剂的机理也在逐渐明确和发展,目的是更好的把中医药的作用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降低疾病风险,提升中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3.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作为中医学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疗效独特,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各科。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痹阻”,因此在治疗上就要“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脉”,尤其在平衡阴阳方面,针刺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各种针刺治疗的不断演化和发展,现应用较多的包括体针、头针、电针等,根据不同针法的应用,其治疗作用也不尽相同。经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基础治疗结合各种针刺疗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显著疗效。 穆乃旗[17]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评价的研究方法,纳入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34例次,随机分为项针组和体针组。项针组取主穴:风池、完骨,配合常规针刺穴位。体针组单取常规针刺穴位,疗程l5天。分别于疗程前后对患者进行中风病病类诊断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的Barthel评分、经颅多普勒(TCD)、血液流变学的检查。结果显示:项针组和体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和79.1%。说明项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区颖仪[18]观察透穴针刺法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将105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透穴针刺法干预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分变化。结果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及FIM量表评分增加幅度均大于对照组,针刺组对神经功能缺损及功能独立性改善优于对照组。证实透穴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能够促进患者的早期肢体神经功能恢复及功能独立,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4.刺络放血疗法 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的一种传统医疗手段,直至目前已经有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刺络放血法是应用特定针具对人体浅表小静脉或者特定腧穴、病灶或病理反应点进行针刺,放出适量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法。具有适应证广、起效快、成本低廉等特点,能够起到活血行气,疏通经络的作用。由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大多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因此在急性期刺血的治疗法则为“开窍醒神、调和气血、祛邪活络”。 王泽琴[19]评价刺血醒脑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指南规范化的西医治疗与西医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血醒脑法。观察比较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中医证候评分的不同,以及两组在治疗前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所产生的变化,并评价刺血醒脑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FCA评分提高更明显。结论:刺血醒脑法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Barthel指数,提高FCA评分,同时降低其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价。阮建国[20]在临床实践中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现在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十二井穴放血和普通针刺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均有显著改善。该试验证实了十二井穴放血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5.其他特色治疗 相关研究表明[21],缺血性中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其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以后的48h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此研究为推拿手法的早期介入提供了依据。目前国内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上推拿手法的介入还很少见,但是部分研究者也进行了小样本的临床实验观察。如李来信[22]观察并分析以针灸推拿治疗为主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下肢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灸推拿)和对照组(西医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下肢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明针灸推拿在对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下肢关节活动度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推拿手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应用目前仍然比较局限,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中医特色疗法还包括中药熏洗、中药塌渍、灸法、火针等,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应用较少,一般在中风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发挥优势较明显。灸法更适用于中风脱证的治疗,有回阳救逆之功,配合中医其他特色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6.小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今后临床以及实验研究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特色疗法众多且各有优势,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操作不规范,疗效评价不统一等。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中医学理论创新,在理论指导下使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这样不仅有利于证实中医特色疗法的临床疗效,而且还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把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4-315. [2]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Wang Yongjun,Cui Liying,Ji Xunming,Dong Qiang,Zeng Jinsheng,Wang Yilong,Zhou Yong,Zhao Xingquan,Wang Chunxue,Liu Liping,Nguyen-Huynh Mai N,Claiborne Johnston S,Wong Lawrence,Li Hao.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design, rationale, and baselin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2011,6(4):355-361 [4]Ayumi Kato,Yuki Shinohara,Keita Kuya,Makoto Sakamoto,Hisanori Kowa,Toshihide Ogawa. Proximal Bright Vessel Sign on Arterial Spin Label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cute Cardioembolic Cerebr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7,26(7). [5]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9005例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5,11(1):3-5. [6]周仲瑛.中风辨治述要[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66-568. [7]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5-196. [8]南征,范国梁.任继学教授学术思想简介[J].吉林中医药,1985(02):8-10. [9]张伯礼.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与评价——附522例临床研究报告[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9. [10]姜远飞.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3):549-550. [11]刘施,吴嘉瑞,蔺梦娟,等.基于Meta分析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杂志,2017,23(8):242一247. [12]耿昌,赵丽军,石春燕.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668一1758. [13]叶斌,李文娟,郑岚.红花黄色素对脑梗死血流变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19一221. [14]吴永明,姬仲,王静新,等.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汇总分析[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0,18(3):193一198. [15]丁玉峰,胡敦梅,徐传新,等.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22):1846一1850. [16]赵君,张允岭,支英杰,赵晖,廖星,于丹丹.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医杂志,2019,60(02):123-130. [17]穆乃旗. 项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暨南大学,2010. [18]区颖仪,张东淑,黄泳.透穴针刺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4,36(05):715-718.[19]王泽琴,傅泽锋,米秀娟,陶文强,舒建中,李陈渝,龚廷亮,罗文澜,唐军.刺血醒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04):648-651. [20]阮建国,徐天舒,李明,岳丽军,王旭东.手足十二井穴放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及脑保护的分子机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0):40-42. [21]WHO Stroke 1989.Recommendation on stroke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herapy[J].Stroke,1989,20(10):1407. [22]李来信.观察针灸推拿为主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肢下肢关节活动度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9):59-60. 第一作者:张晓乐(1994 -),女,硕士研究生,中医脑病。 通讯作者:赵德喜(1967 -),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