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贤区晚期癌症患者入住安宁疗护病房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作者:潘春雷本科学历主治医师长期从事医疗和卫生事业的管理与研究]发表时间:2021-06-25 11:04来源: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光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目的:通过现场调查病房的基本实施和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提供良好的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和设置标准》2012年版要求,自制病房基础设施、医生、护士和患者心理需求调查表,进行实地调查。选择奉贤区4家医疗机构的安宁疗护病房作为调查对象,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病房的基本设施均达标,但床位的使用率普遍不高,单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医护人员84人,其中,医生31人,占36.9%,护士34人,占40.5%,护工19人,占22.6%;入院患者58例:其中:肺癌21例,肝癌10例。宫颈癌7例,结肠癌6例,胃癌11例,慢阻肺1例;帕金森氏症2例。床位使用率平均为38.9%;患者需求以改善症状和心理安慰为主。结论:医务人员的配置满足临床需求,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和患者的理念不同是造成床位使用率低下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安宁疗护病房;肿瘤患者;病位使用率 目前,我国癌症呈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现有患者700余万,每年新增患者260万人。5年生存率平均30.9%。据WHO统计,全球至少有500万晚期肿瘤患者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疼痛,主要来自于癌性疼痛。临床观察:晚期肿瘤有8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40%左右的病人出现刀割样剧痛,需要毒品制剂予以止疼,难以忍受的痛苦常是导致患者自杀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痛苦,能够尊严地走完人生之路,2012年起奉贤区相继开设了安宁疗护病房,为终末期患者提供帮助。该项工作进展如何,能否提升患者的舒适度进行了调研,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奉贤区庄行、金汇、奉城和光明四家一级医疗机构开设的安宁疗护病房,调查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入住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1.2方法:根据《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和设置标准》2012年版要求,自制病房基础设施、医生、护士和患者心理需求调查表,进行实地调查,每个调查单位,调查医生31人、护士34人、护工19人患者49人、4家医疗机构的病房的基础设施和床位使用率。 2结果通过实地和问卷调查,有关数据见表1、2、3、4 表1四家安宁疗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培训和患者心理需求情况
表2四家安宁疗护病房的基础设施汇总情况
表3四家安宁疗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学历职称构成比(%)
注:医护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护士与护工的比例明显差异P<0.05护工配备偏少。 表458例患者的住院病种分析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连续变量的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量资料率的比较用2检验。 4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由于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及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临终关怀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它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2],通过现场调查,结合文献报道,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的合理应用和社会参与不足[3] 目前,社会对临终关怀的宣传力度不够,患者和家属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晚期的患者没有主动入住安宁疗护病房,所以病房的使用率低下,平均为38.9%,卫生资源的利用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强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不断转变患者和家属的观点,取得社会的共识,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2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缺乏专业的临终关怀培训,大多数医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医疗服务还是老一套,头痛医头,脚痛以脚,没有掌握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从而降低了服务的质量,患者感受不到安宁疗护病房的舒适服务。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护理知识,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没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和心理沟通的技巧。护士在面对临终病人时往往不知所措,除了执行医嘱外不知道如何与病人及家属的语言沟通。因此,必须加强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题培训,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3缺乏心理医师的参与 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希望得到心理医师的帮助,用爱心与同情去关怀病人,但大多数的安宁疗护病房没有配备心理医师。建议有关医疗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心理医师参与患者的心理疏导,解脱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他们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 目前,社会已进入老龄化时代,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徐朝艳,黄艺仪.我国临终关怀的存在问题与护理,现代临床护理2002.1(1).19 王东海,刘达,刘同芗等.浅谈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009年第21期.36 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2月.5(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