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主管: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出版:医药卫生杂志编辑部
MEDICINE AND HYGIENE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
期刊信息
ABUIABAEGAAgov-b_gUomLec5AEwkAM4gwQ

期刊名称:医药卫生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医药卫生杂志社

期刊总编:车东林

国内刊号:CN50-9219/R

国际刊号:ISSN1671-5675


03.jpg


01.jpg


02.jpg

新闻详情

中医经络养生操在眩晕综合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23 16:52作者:陈晓琳 刘冰冰 孙莉来源: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经络养生操在眩晕综合征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眩晕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眩晕中医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联合中医经络养生操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眩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7.8%)明显优于对照组(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均降低,但仅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3个月后眩晕复发率治疗组(11.1%)明显低于对照组(61.8%)。结论:中医经络养生操治疗眩晕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眩晕复发


【关键词】中医经络养生操;眩晕综合征;生活质量;临床研究


眩晕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站立不稳,甚至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对症处理为主,长期服用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同时昂贵的西药费用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康复疗法能够有效的改善眩晕症状,促进前庭功能代偿,已成为仅次于药物、手术之外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观察中医经络养生操在眩晕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优势。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我院疗区的眩晕综合征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依据患者入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其中治疗组男14例,女22例,年龄38-66岁,平均年龄为45.52±6.83岁,病程9-287个月;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为47.41±8.89岁,病程13-39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干预措施

两组均给予眩晕中医护理常规进行基础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中医经络养生操。中医经络养生操动作共七节,配合舒缓的音乐疗法,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十分钟,4周为一个疗程,由护士按时组织患者进行操练。

1.2.1基础护理

(1)饮食护理

①肝阳上亢证: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低盐。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并可多吃些水果作为辅助食品。忌食辛辣,动物内脏及滞气之品,如葱、辣椒、猪头肉等。可配合菊花泡水代茶饮。②痰浊上蒙: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之品。素体肥胖者应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给予素半流饮食。可配合食疗:荷叶粥。③气血亏虚证:加强食补,饮食宜选择补益气血的食品。脾胃功能好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猪肝、鸡蛋、红枣之类,但应避免过量。④肝肾阴虚证:饮食宜富有营养。可多食补肾生精的滋补品,如甲鱼、淡菜、银耳等,忌食煎炸及辛辣之品。忌烟酒。日常可食黑芝麻、核桃肉捣烂或适当蜂蜜调服。⑤肝胆湿热证:饮食宜清热利湿,如田螺,蚌肉等,忌食胡椒,龙眼肉,鹅肉,羊肉,以及黄芪,紫河车等补益之品。⑥正确选择清淡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2)用药护理

①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汤药宜在早晨空腹时温服。目赤心烦者可配合使用简验方:菊花、决明子,泡水代茶饮。②痰浊上蒙证:化痰降浊;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眩晕、呕吐甚者,汤药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在服药前口含生姜片。③气血亏虚证: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如八珍汤加减。④肝肾阴虚证:补肝益肾;方如杞菊地黄丸加减。⑤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清肝利胆,方如莲子,栀子,加适量冰糖,水煎,吃莲子喝汤。

并发症的护理

①高血压脑病:定期监测血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的活动,安定病人情绪,遵医嘱尽早准确用药。②脑血管意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各种刺激,除进食、排泄外,其他活动需严格禁止,遵医嘱用药。③休克:应立即予以抗休克处理。

(4)健康指导

①注意劳逸结合,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②饮食宜选清淡而富有营养之品,如新鲜蔬菜、瘦肉、豆类、海带、水果等。体虚者可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忌食辛辣、肥甘之物。③生活起居应有规律,远房事,修身养性,怡情悦志。不宜过度疲劳,紧张。④戒烟酒,在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不宜走动。⑤可用杭菊花泡水代茶饮,形体肥胖者可用荷叶煎汤代茶饮。⑥多与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减少探视人群,鼓励患者听舒缓音乐,分散心烦焦虑感。

1.2.2 中医经络养生操

共七小节,练习时间为10分钟,每日两次练习。

【练习方法及要领】

(1)第一节 颈肩操;第二节 凝视稳定;第三节 左右摇头;第四节 平移头身;第五节 步态平衡;第六节 单腿站立;第七节 放松练习.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1)脊柱及腰部有损伤者禁止做此套经络养生操;(2)动作舒展,力度适中;(3)如练习途中身体有任何不适,应停止练习,原地休息或及时就医;(4)肢体有活动障碍者;(5)孕妇及产妇禁忌。

1.2.3 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3个月。

1.3观测指标

1.3.1 安全性指标:(1)一般体检项目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心率);(2)常规理化检查(心电图、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3)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3.2 疗效性指标:(1)眩晕残障量表;(2)健康状况量表。

1.4 疗效判定标准

眩晕残障量表治疗前后评分经尼莫地平法计算后作为疗效判定标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后积分]×100%。(1)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1.5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l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疗效指标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最终完成患者共70例,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脱落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眩晕残障量表及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7.8%)明显优于对照组(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对照组

36

34

2

0

11

3

15

6

8

25

77.8%

26.5%

2.2 眩晕残障量表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两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但仅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状况量表治疗组评分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见表2)

表2   眩晕残障量表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眩晕残障量表

健康状况量表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对照组

36

34

75.42±3.57

73.69±3.84

35.42±4.32

61.28±4.75

53.26±4.38

51.37±5.23

87.69±5.52

54.33±5.48

2.3 随访情况

治疗后对70例患者进行随访,3个月内出现眩晕、头晕等症状的患者,治疗组4例(11.1%),对照组21例(61.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3.讨论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在眩晕中医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经络养生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预防眩晕的复发,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首页   |     过刊目录    |     期刊简介    |     投稿须知    |     在线投稿    |     录用查询    |     医疗资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09~2020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卫生杂志社
《医药卫生》杂志是医学学术期刊,欢迎有能力的个人或单位为我刊组织推荐优秀学术论文稿件
编辑部电话:023-48488799   投稿邮箱: yywszzbjb@163.com   
武汉墨海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