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针联合足三里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中心性肥胖的病因浅析发表时间:2021-12-23 16:56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长春130117 摘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胰岛β细胞分泌和作用缺陷,导致慢性血糖升高的的代谢性疾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然而,T2DM中又以合并中心性肥胖患者居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造成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高糖毒性损伤程度不断加深,不仅对患病人群的身心造成严重损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全人类的经济负担。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西药干预和手术治疗等方式,对机体影响较大。而腹针疗法通过腹部经络腧穴配合足三里,采用经络辨证,在T2DM合并中心性肥胖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治疗思路,拓宽了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针;足三里;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 糖尿病是一种由慢性高血糖所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β细胞功能下降和胰岛素抵抗加重[1]。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03年全世界共有1.94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该数字可能增至3.66亿[2],其中,T2DM占总患者的90%以上[3]。另外,肥胖已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肥胖患病率的骤增,它所诱发的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内的多种合并症均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4-6]。然而,与周围性肥胖相比,中心性肥胖在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更为显著[7-8]。研究显示,腰围与臀围的比例反映了中心性肥胖的发生水平,而后者比肥胖的标准测量方法更能判断患糖尿病的可能性[9]。因此,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迫切需要制定干预糖尿病合并中心性肥胖的疾病控制策略。 1 浅析中医学病因 糖尿病属于祖国中医领域“消渴”,中心性肥胖可归为“脾瘅”范畴[10]。目前,专家学者尚不能明确指出其发病机制,只是认为二者均由饮食不节、脏腑失和、络脉郁滞等诱因引起,并依据其病因采取对症治疗。 1.1 饮食不节 《黄帝内经》中记载:“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五气,指五味之所化也;瘅,热也。过食肥甘,则口中发甜,五味之气上溢脾胃,积久蕴热,则导致脾热。又有:“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脾瘅的进一步发展是导致消渴病的常见病因,肥美之品促使脾胃滋生内热,甘甜之品又阻碍中焦土壅不化,土壅滋腻日久,内热浊气上溢,损津耗气,终致消渴的发生。而李杲在《脾胃论》中也明确提出“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又一次指出长期饮食不节制,过食甘美厚味之品,导致脾胃运化失司,燥热久积伤阴,阴虚日久是诱发消渴的主要病因。 1.2 脏腑失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消渴起于中焦”,指明消渴发病的部位为中焦脾胃,而将其病因归之为中焦郁热[11]。脾主运化,为化生精微之脏;胃主受纳,为腐熟水谷之腑。嗜食肥甘厚味之品,脾、胃运化失司,腐熟无权,郁久则化热,进而中满内热发为脾瘅;脾瘅热势亢盛,煎灼阴津,阴液亏耗,损伤脏腑,五脏藏精失司,六腑传化不能,致使脏腑功能衰退而导致消渴病等发生发展。 1.3 络脉郁滞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十二经脉循行周身,藏于分肉之间,深不可见,浮于体表可见者,唯有络脉。另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经脉是气血营运周身的主要脉道,络脉是以经脉支横别出的分络旁支,具有营运气血表里,沟通灌注津血,从而营养肌肤腠理。而络脉功能失调,阻滞气血营运周身,血气不通,卫表不固,则痰湿、瘀血互阻,久则伤津耗气,阴津亏损则诱发消渴。然而,消渴病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之品,致使气机壅滞,络脉滞涩不畅,进一步导致脾胃气滞、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而络脉阻滞。可见,消渴病早期就可能出现络脉病变,即存在络脉郁滞。 2. 经络论治 2.1 脏腑经络辨治 古有“腹者有生之本,百病皆根于此”的论述,可见,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有肝、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器分布。而脏腑主生气血,经络运输气血,四肢百骸应用气血,故针刺腹部可用来直接调整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另外,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善治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2 阴阳经络辨治 背为阳,腹为阴;腹部脐轮上部属阳,下部属阴;腹部正中线属阴,腹部外侧属阳;腹中线右侧属阳,左侧属阴。因此,通过调整腹部腧穴,可以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因阴阳,从阳引阴,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人以脐为界,上为天,下为地,万物由之,理在其中。故天属阳,地属阴,足三里穴能调和天地,治人身上下诸病,如上消肺热、中消胃热、下消肾热。 2.3 络脉郁滞辨治 中医认为,本病“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12]。络脉为有形之体,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内蕴营血,联络脏腑;也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沟通上下,携精微物质满溢灌注,营运至周身百骸。而络病的发生贯穿于消渴病全程[13-14]。络脉迁延不荣,损精耗气,气虚无力运血,脉道濡养失司,致使气血郁滞,久则累及于周身之经络脏腑,肢络受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15]。因此,选取腹针穴位的同时,参照“消渴、脾瘅”的病机,认为引气归元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取双侧外陵;调脾气取双侧大横、天枢等三组组穴,另有足三里通过刺激不同的组穴,来调整脏腑阴阳、调摄气血津液,共奏阴平阳秘,脏腑通达之功。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饮食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促使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急剧上升。其中,以T2DM合并肥胖患者居多。然而,多数患者脂肪集中在腹部,因此,中心性肥胖者明显多于周围性肥胖。 腹针疗法历久弥新,是以神阙布气学说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促使经气由表及里,由外传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历代医家对腹针疗法的不断深入,使其功能主治更加扩大化,特别本文基于中医学思想,以整体观、辨证论为指引,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借助足三里这一强壮要穴,提出了“理、法、穴”的治疗特点。其中,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导向,辨证取穴施治为治疗准则,进而有效激发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腹腔内脂肪代谢最快,其次是皮下。而与传统针灸疗法相比,腹针的刺法,采取细针浅刺,并联合足三里深刺,既考虑到机体腹壁的薄厚选择用针,针刺的深度均在脂肪层及筋膜上,未至肌层;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沉、滞、紧的感觉进行寻找,依据个体差异判定刺激强度,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 参考文献 [1]Pandora E. White, Ewelina Król, Artur Szwengiel, Małgorzata Tubacka,Dawid Szczepankiewicz,Halina Staniek,John B. Vincent,Zbigniew Krejpcio. Effects of Bitter Melon and a Chromium Propionate Complex on Symptom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 in Rat Models[J].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2020(prepublish).[2]杨媛. 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3]黄绪银,梁英,林育珠,陈翠姬,邓明月,李剑生.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埋线加腹针治疗无症状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01):25-27.[4]Charrier Alyssa,Xu Xuan,Guan Bo-Jhih,Ngo Justine,Wynshaw-Boris Anthony,Hatzoglou Maria,Buchner David A.. Adipocyte-specific deletion of zinc finger protein 407 results in lipodystroph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mice[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2021,521.[5]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 40 (Suppl 1): S11‑S24, 2017 [6]Lu J, et al; 2010 China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Group: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310: 948‑959, 2013.[7]刘福康,蔡慧珍,黄桂玲,李莉华,郭斐,胡丽杰,芦慧霞,孙桂菊.正常BMI腹型肥胖者胰岛素抵抗、血脂及膳食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30):3782-3786+3790.[8]Back SH, Kaufman RJ.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type 2 diabetes. Annu Rev Biochem (2012) 81(1):767–93. [9]李多多. 单纯振腹手法对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0]廖中杰. 薄氏腹针对中心性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因子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D].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 [11]张莉莉,史渊源,王路,徐萌,姜苗.从《医学衷中参西录》谈张锡纯应用鸡内金特色[J].环球中医药,2019,12(12):1911-1914.[12]霍蕊莉.真实世界消渴病痹症证候特点与治疗方案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13]吴以岭.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J].前沿科学,2007(02):40-46.[14]刘妍彤,吕晓东,庞立健,刘创,刘勇明.通络补络法扭转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病机的现代医学基础[J].中医杂志,2017,58(16):1381-1384.[15]朴春丽,杨叔禹,仝小林,于淼,米佳.从脂肪组织炎症机制探讨中医药防治肥胖2型糖尿病的思路和方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02):61-63.
文章分类:
健康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