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针灸浅谈中医药发展发表时间:2023-01-06 19:02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省 长春市130000 从针灸浅谈中医药发展 朱廷廷 王斓婷 邓永志通讯作者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省 长春市130000 摘要: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门古老的科学之一。 一直在我国中医药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自己所学专业针灸学为立足点,浅谈针灸学在临床各个疾病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及未来中医药发展的新模式,且根据自己的学习感悟谦卑的提出了几点在以后的教育及学习中可改进之处,共同努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前进的脚步,将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建设的更好。 关键词:针灸学;改进方案;中医药发展新模式 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及指导作用 针灸学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多年的历史,针刺与灸灼本来是两种截然分开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医者发现这两种治疗方法是可以有机融合的,因为两者都是按照中医的经络学说理论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的,且针对疾病所给出的治疗机理也都是一致的,只是治疗手段不同而已。针灸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早有描述[1],《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后来随着针灸在医疗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发展形成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理论指导意义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在临床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熟悉经络循行对开方用药的临床指导意义[2],经络循行对临床疾病的诊治有很关键的作用,如在《伤寒杂病论》中论治六经病,就充分利用了针灸经络理论[3]。临床上只有清楚的了解每条经络的循行路线,才能做到对穴位精准地定位,当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出现异常时可通过经络的循行轨迹去判断是属于哪一经脉、脏腑的病变,而且在治疗时还可以采用针药结合的方式,因为每味中药都有自己所归属的经脉,进而可以根据病变部位的归经来选择本通这条经脉或恢复五脏六腑功能的中药,治疗效果定会事半功倍。针灸和中药是中医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针灸和中药也是没有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后世的学术沿革,中药和针灸开始渐行渐远,逐渐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法、方,在治疗疾病时都是从疾病的根本出发,治疗机理都是一样的,只是治疗手段不同而已。现代临床上虽然也有一些针药并用的中医者,但大多是在开方用药的同时配合上了针灸治疗,这种配合只是治疗手段的结合,并没有将两者的学术思想进行有意识地融合。如果我们能在临床上多一些这种融合的思想,治疗效果一定会更快更好。 (2)掌握经脉主时对开方用药的指导作用,古代医家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营卫之气运行的论述,即营气每天循行十二经脉一周,其具体规律是:“气血于寅时由肺经开始流注,卯时流注大肠,辰时流注胃经,巳时流注脾经,午时流注心经,未时流注小肠经,申时流注膀胱经,酉时流注肾经,戌时流注心包络经,亥时流注三焦经。次日子时流注胆经,丑时流注肝经,寅时再流注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逐步形成了十二时辰配属十二经脉的子午流注纳支法,几时气血旺盛于哪一经都有固定的规律,若在患者治疗期间,因人而异配合此规律,效果必然更好。后来因此衍生出了子午流注针法,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气血运行盛衰情况,根据年、月、日、时等时间的改变其相应地变化,以此按时选穴进行治疗。 (3)针灸学补泻法应用的重要性[4],不管是《内经》还是《难经》都强调补泻的重要性,《玉龙经》中,开篇便强调“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名医”,临床上补泻手法的应分多种情况:1.对于虚实夹杂的患者,在同一腧穴可以采取补泻并用,例如脾胃虚弱时,针刺足三里用补法,胃火亢盛时,针刺足三里用泻法。2.对于同一腧穴治疗不同的病症,补泻手法有差别,。3.对于针、灸结合治疗应补泻分明,灸法也存在补和泻之分。 (4)穴位配伍对临床的指导意义[5],穴位配伍是我国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刺激单个穴位本身可以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可能兼顾不到脏腑的连带反应,因此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穴位进行组合配伍,可以很好地兼顾对脏腑的整个治疗,大大的提升治疗速度和效果。(5)重视灸法的临床应用[6],灸法作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手段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时,易感疫毒之邪,并易入里传变。因此,采用灸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可抵御病邪入侵、阻断病邪发展。艾灸的作用主要包括:1.刺激穴位通过经络系统以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作用。2.艾条燃烧生成的艾烟能够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消毒、杀灭病菌从而阻断病毒传播以预防传染。[7]现代研究证明,艾灸疗法还可以纠正自由基的代谢紊乱,调节神经递质失衡,改善局部微循环与淋巴循环,减少血液和淋巴液的瘀滞,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控制和缩小炎症灶,促进内环境稳定,具有双向的免疫调节功能。 教学及自我学习中可改进之处 重视对经典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应用,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定是有非常值得我们探索和挖掘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应用时应该格外重视。(2)加强对古典针法的练习,古典针法虽然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复杂,但临床效果却是有些普通针法所不能代替的,例如苍龟探穴和白虎摇头等。(3)注重培养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能力并进行思想融合,良好治疗方式的配合一定比单一的治疗方式效果快,例如针药结合。 3.学习传统医术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当前我国医学在诊断疾病时主要借助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来判断脏器的结构变化进而确定疾病,而底蕴丰厚的传统中医文化因为缺少传承的因素,总体上来说是在流失的情况,就拿现在临床上诊脉技术的应用来说,中医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应用脉学技术的人是少之又少,技术精湛的诊脉医者更是甚少,所以导致博大精深的脉学是逐渐在消失的状态,且传统的脉诊技术又和现在所学有差异,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学习必要和空间,于究其根源的基础上不断地在临床实践,以及一直流传在民间被为数不多的医者所使用的董氏奇穴,它和刺激普通穴位的差异性及其理论依据等都会培养我们宽阔的治疗思路,是我们在学习中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内容。 小结 此次疫情针灸疗法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其认知不断的更新,积极参与着新冠肺炎的防治,众多临床试验数据也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等途径对新冠肺炎发挥局部和全身抗炎效应[8]。与体液抗炎通路相比, 神经抗炎通路启动早, 作用迅速, 更局限化, 在炎性反应的初始关键阶段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这可能是新冠肺炎早期进行针灸干预的重要依据。针灸在炎性反应的不同时期如何通过躯体刺激激活迷走和交感神经等通路来发挥作用, 是否依赖于穴位的选择、刺激的方式等, 这将是针灸基础向临床转化研究的方向。 “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是我们未来的医学之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是中医药事业的新理念、新疗法。 参考文献 冯文战,张传涛,王幸栓.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9,39(12):1789-1791. 冯志鹏.针灸学术思想对中医处方用药的启示[J].武警医学,2019,30(12):1087-1089. 杨凌毓,贺煜竣,宋伯骐,张亚兰,刘未艾.《伤寒杂病论》针灸治疗特色[J].河南中医,2020,40(04):490-492. 刘晓俊,杨骏,袁爱红.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浅谈[J].中国针灸,2019,39(09):1009-1012. 樊晓靖,韩舰华,宋颖,杨国荣.腧穴穴位配伍规律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9):119-121. 吴焕淦. 艾灸防治瘟疫的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N]. 上海中医药报,2020-03-13(007). 张宇鹏,乔隆,范春博,关雪峰.艾灸疗法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用理论探讨[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8[2020-04-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3.R.20200324.1035.002.html. 何伟,石啸双,张知云,宿杨帅,万红叶,王毅,喻晓春,朱兵,景向红.从针灸对免疫炎性反应的调节探讨针灸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途径[J/OL].中国针灸:1-5[2020-04-15].https://doi.org/10.13703/j.0255-2930.20200305-0001. 作者简介:朱廷廷(1996.7-),女,吉林省公主岭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与效应机制研究。Email:1806768812@qq.com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中医院。 王斓婷(1994.9-)女,辽宁省盘锦市人,汉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与效应机制研究。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中医院。 通讯作者:邓永志 (1975-) , 女, 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授, 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 吉林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 邮箱:627473544@qq.com
文章分类:
健康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