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早期负重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发表时间:2024-07-06 12:28来源: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研究非骨水泥性全髋置换术后超早期负荷对步态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本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的80名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40名。对照组于手术3周后即行负重锻炼,而干预组于手术1~3天即可进行负重锻炼。对两组髋关节活动度,步速检测,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时,各关节的活动度和步速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病人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超早期进行负重锻炼,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度,降低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负重训练;髋关节活动度 中图分类号:R68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在临床上应用愈加广泛的手术方式,其具有良好的短期与中期临床影像学结果。随着假体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患者术后超早期负重成为可能。研究表明,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尽早下床负重锻炼,有利于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在非骨水泥式全髋置换手术中,病人可以进行早期的下床负重运动,这将帮助提高髋周肌力,提高关节稳定性,促进术后功能的恢复。这种训练有助于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减轻术后的疼痛感,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此外,早期下地负重训练还有助于患者重建正常的步态模式和髋关节功能,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医疗研究表明,积极的早期下地负重训练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率,为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总之,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尽早下床、进行负重训练是其恢复的关键。训练方案可加快病人的髋关节功能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疗效,为患者重返正常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1]。有研究认为早期负重可使得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骨量丢失减少,促进假体周围骨密度提升,从而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率,术后早期负重同时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肌肉萎缩,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2]。本文对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了早期负重训练,获得了良好的术后步态和关节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了80例患者在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了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研究纳入的标准有:⑴采用smithnephew假体进行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⑵患者年龄在18至70岁之间;⑶病例信息完整。排除标准:⑴因其他原因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⑵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⑶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⑷重度骨质疏松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人。干预组中25名男生和15名女生。患者的年龄为18~68,平均(57.26±3.24)岁;病程2-10年,平均(7.56±0.66)年,对照组中,男23名,女17名。20-70岁,平均(58.18±4.20)岁,。病程3-12年,平均(8.06±2.27)年。两组病人的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可以作对比。 1.2 方法 手术均由高级职称,且有经验的医师完成,采用外侧入路,劈开阔筋膜张肌,切开部分臀中肌,由髋关节前方进入,常规步骤进行操作。干预组在术后1-3d即进行部分负重锻炼,对照组患者在术后3周开始负重锻炼。锻炼内容包括:⑴指导肢体肌肉收缩锻炼、踝泵练习,术后当天开始,按个人耐受情况决定锻炼时间。⑵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患者半坐卧继续锻炼。
表1 术后三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2 术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的步速、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逐渐增加锻炼强度。⑶干预组术后1-3天,指导患者下床活动,由站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锻炼过度。重视日常生活训练,如上下楼梯,穿鞋袜、穿裤子、洗澡等。 1.3 评价指标 ①髋关节活动度:利用关节活动度测量仪测量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内收、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②步速检测:测量患者的独立行走速度,以正常的姿势行走,并嘱咐病人以平常的速度步行,一次15米,测量3次,取平均速度。③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3]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该量表由跛行(10分)、日常活动(20分)、疼痛(40分)、病残(10分)、肌力(10分)、髋关节活动(10分)6个项目构成,总分值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④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 DVT、感染、关节僵硬,假体脱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0对论文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计量数据采用了正态分配的方式进行了测试,并且将采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三个月后的髋关节活动度比较 3个月后进行内收、外展、前屈、后伸活,干预组都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三个月髋关节功能、步速比较 手术3个月后,干预组病人Harris髋关节评分、步速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见表3。 3 讨论 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存在一个生物学固定过程,术后负重时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既往研究认为[4-5],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负重训练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在手术后1~3个月的初期阶段,患者一般被建议避免负重活动,以避免假体微动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然而,随着假体材料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倡导早期负重锻炼。 早期负重训练可以带来多重好处。首先,它有助于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促进废弃物的排泄和氧气的供应,减少肌肉萎缩的发生。避免长时间卧床不起会导致肌肉无力和功能下降,而早期负重锻炼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其次,早期负重锻炼还可以减少骨量丢失。卧床不动会导致骨质疏松,而恶化的骨质疏松可能会对假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在早期负重训练进行适当的力量负荷,能有效地刺激骨骼,提高骨细胞的新陈代谢活性,降低骨质流失的危险。另外,在早期负重锻炼,可以减少局部水肿,改善肌肉、关节的活动。术后,髋关节周围的组织可以发生肿胀,并产生发炎的反应。在早期进行负重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恢复进程,减轻肿胀。此外,在早期进行负重训练,有助于病人的髋关节功能恢复。逐步加大负重量,可增强肌力及关节稳定度,改善步态及动作型态,改善髋关节功能。尽管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初期避免负重活动以确保假体稳定性是通常的做法,但随着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早期负重锻炼在临床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早期负重训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减轻组织肿胀,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6]。郭尔斐等[7通过]观察发现,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48 h进行负重锻炼的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优良率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明显优于晚期负重锻炼的患者。研究发现,干预组的病人髋关节活动度、步速及髋关节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手术后的并发症也减少。 髋关节是人体中最为关键且最大的关节之一,它支撑着人体的体重,同时也确保了下肢的运动与灵活性,对于保持躯干稳定、实现平衡和行走等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骨性关节炎、风湿关节炎或是髋关节的创伤等,为了减轻痛苦和提高关节的功能,一些人会做髋关节替换术。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可以显著地为患有严重髋关节问题的患者带来疼痛缓解,并大幅提高他们的行动能力。当自然关节因疾病或老化而失去功能时,通过该手术置换假体关节可以重建关节的正常工作状态和活动能力。然而,尽管这种手术可以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益处,术后的康复过程往往是漫长且复杂的。 在手术后的恢复期,尤其是在最初的几周到几个月内,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由不活动引起的并发症。由于早期的运动受限,患者可能会遇到患腿的功能受损,包括下肢肌肉萎缩和髋关节粘连等。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肌肉长时间未得到正常使用和负载所致,而髋关节粘连则可能因为手术后的炎症反应而形成,造成组织间不正常的结合。这些术后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患者髋关节活动受限,限制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基本功能。例如,行走、穿脱衣物、坐下和站起以及进行家务等动作可能会变得困难,影响到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和独立性。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术后的康复计划必须包括定制的物理治疗方案和适当的锻炼。物理治疗师将设计一套旨在逐步增加患肢活动范围的锻炼计划。通过这些锻炼,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并有助于解除髋关节的粘连。此外,定期评估和调整锻炼计划也非常关键,它可以确保患者以安全和有效的方式朝着最佳康复方向努力,同时避免过度负荷造成新的伤害。参与康复活动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髋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力量,这在长期内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患者在日后继续保持活动能力和预防跌倒。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过程对每个患者来说都是一段挑战,但通过恰当的康复计划,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肌肉群萎缩不仅会减少肌肉力量和耐力,还可能导致步态的改变,影响行走安全和效率。而髋关节的粘连可能会造成关节内的摩擦增加,限制关节的运动,使得患者难以进行平时的自我照顾和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澡、上下楼梯和驾车。鉴于这些潜在的问题,术后康复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显得极为重要。康复计划通常会包括温和的活动和逐步的运动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并增强关节运动幅度。此外,医生和理疗师可能会推荐使用辅助工具,如拐杖或者步行器,来帮助患者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行走训练。使用适当的康复方法和疗程可以显著加快患者的恢复过程,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也有助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使病人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与运动[9-11]。研究发现,干预组病人髋关节活动度和髋关节功能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是由于早期进行了负重训练,可以加速局部水肿的消失,减轻了关节的粘连。改善病人的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同时,通过对运动的前期训练,增加了病人的自信,缩短卧床时间,提高了人体的运动能力,提高了步行的速度,同时也可以降低相关的并发症,防止二次住院。所以要确保病人在手术后的早期负重活动。 总之,超早期的负负重训练能够提高髋关节功能,提高髋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步速,降低手术的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但是,由于该研究的样本数量太小,而且数据统计偏倚,所以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典涛.4周与12周完全负重对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稳定及疗效的对照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6. [2]章全,陈铁健,董友军.术后早期部分负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效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6):633–634. [3]Li J,Zhu H,Liao R.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pathway for primary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9,20(1):599. [4]冯晓玲,陈忠民,朱泽兴,孙可,张秋红,乔林,范广翠,郭环,袁静.围手术康复干预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水平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2,28(1):75-7883. [5]Orita K,Goto K,Kuroda Y,et al.Wear resistance of first- generation highly cross- linked annealed polyethylene in cementles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s maintained 20 years after surgery[J]. The bone & joint journal, 2022, 104-B(2):200-205. [6]迟琨,刘波,杨雪梅.早期全负重训练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12):42–45. [7]郭尔斐,田振峰,宋亮亮,吴海龙,梁丙寅,张斌,商永伟,李洁冰.术后负重锻炼时间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1,34(2):58-63. [8]郭巧燕,程海荷,蔡一慧.早期负重训练联合规范化功能锻炼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及关节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2,26(9):160-54 [9]张煜卓,王成.早期康复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恢复进程和Harris评分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7):129–132. [10]何春耒,黄世桥,杨千绮,等.经前侧经肌间隙入路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6):3439–3441. [11]李鹏善,张录强,肖华,等.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其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20,49(4):435–438.
文章分类:
护理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