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24-07-19 12:59来源: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传染病治疗过程中,加用心理护理干预,是否造成对疗效的影响,为传染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护理手段。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200例传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进院时间先后将其分成对照组100例(男48例,女52例),其中患甲肝26例、乙肝50例、肺结核12例、其他传染病12例,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实验组100例(男34例,女66例)其中患甲肝18例、乙肝42例、肺结核24例、其他传染病16例,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测评得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得分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心理护理干预配合对传染病的治疗,可有效解善传染病患者的心理影响,解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传染病发展较为缓慢,且具有隐匿性,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经进入晚期。在治疗时,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忍受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进行对症治疗时,需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这对延缓患者病情及改善预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特别是传染病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抑郁心理,从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因而对传染病患者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进行护理时,需保持细心、耐心及较高的专业度。在为患者提供对症护理时,还需加强人性关怀,营造良好的护患环境,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做好消毒隔离和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与营养支持、并发症护理。传染病对患者身心都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进行心理护理十分必要。在提供心理护理时,需融入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对疾病认知的程度,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需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及一般资料,确保能快速了解其困惑和担忧所在,以最快的速度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缓解患者对医院的恐惧感。与患者进行沟通时,需尽可能使用积极向上的语言,通过语言进行心理暗示,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此外,需时刻关注患者的状态,以便能及时发现心理异常。传染病患者需住院治疗,但由于该病具有感染性,因此需进行隔离,减少探视。患者使用过的餐巾要直接焚烧,咳出的痰液以消毒灵浸泡1 h后进行灭菌处理。病房需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并保持良好通风,以减少空间结核菌的密度,建议每天开2次窗,每次控制在30 min。在环境护理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疾病的特性及舒适度。传染病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一般需保持卧床休息,此时需保持环境舒适,减少噪声污染,温度控制在18℃~22℃为宜,相对湿度调整为50%~60%;勤换床单,做好皮肤清洁护理,勤换衣物。患者住院期间,会出现发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同时还会有咯血、咳痰及气短等,需及时给予对症干预及护理。尤其对咯血患者,需观察咯血量及颜色,是否伴有窒息等。如出血部位不明,则保持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一侧,根据情况可将冰袋放置在胸部,并及时进行止血、补充血容量。出现窒息现象时,让患者保持俯卧、头低脚高的引流体位,促进积血排出。出现高热及肺炎等病情严重的患者,必须卧床休息;如痰菌阴性、症状轻,处于恢复期患者,可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以不引起疲劳为宜。高热患者需加强体温护理,每日需定时监测体温,一般间隔6 h量一次体温。体温在37.5℃~38.5℃患者,需以冰袋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措施降温;如体温>38.5℃,则需根据医嘱进行药物降温。如出现便秘,需给予通便药物。传染病病程长,且易复发,对患者身体及心理都是一种极大的消耗。摄入充足的营养,是病情恢复的关键,也是提高患者免疫力的途径之一。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及富含维生素为宜,荤素均衡,鸡蛋、果蔬、鱼肉等可列入食谱,牛奶、豆浆也可适量。牛奶对铁的吸收会造成影响,可根据具体情况减量。如营养状态较差,出现低蛋白血症,可予以静脉补充白蛋白。期间,还需监测患者相关指标,如贫血三项、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在予以高营养食物的同时,可酌情补充铁剂。饮食需避开辛辣、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桂皮、葱、茴香等可扩大病灶,增加咯血风险,应禁止食用。基于此,现将本科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200例传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进院时间先后将其分成对照组100例,实验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男48例,女52例,其中患甲肝26例、乙肝50例、肺结核12例、其他传染病12例,患者年龄在25 - 53岁之间,平均年龄34.3士2.8岁,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男34例,女66例,其中患甲肝18例、乙肝42例、肺结核24例、其他传染病16例,患者年龄在26~52岁之间,平均年龄37.6士2.2岁,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运用感染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包括进行卫生检疫、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隔离治疗等知识,住院的各种注意事项等常规护理。 1.2.2 实验组护理 除了与对照组采用相同的常规整体护理外,增加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微笑服务,为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与患者建立互相信赖关系,所以要求护士在进行护理时,要经常做到保持一张笑脸相迎,接诊要以亲切问候语言相交流。②进行人性化护理,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做到病房干净卫生,床单整洁,以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对住院治疗的顾虑;做好必要的预防和隔离措施,住院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日常卫生要求,希望病人密切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治疗和护理工作;尽量使用一次性的生活物品,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站备有微波炉,供患者24 h使用。③运用科学的方法、良好的语言、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其进行安慰,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步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的检测和针对检测结果进行心理疏导。④还将一些有关传染病的基本常识,预防消毒隔离措施,以及治疗用药、疾病的预后转归等内容打印成册,发给患者,走廊里张贴相关传染病知识的宣传画和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书刊。同时通过电视、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体宣传有关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以消除病人的疑虑,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以便能夠更好地配合护理和治疗。⑤采取人性化护理操作,针对传染病患者的特殊情况,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耐心细致,体现人文关怀,各种护理操作技术过硬,如输液要一针见血一次操作成功等,另外根据传染病治疗周期长、需要支付的费用多,病人经济负担多,有的病人想放弃治疗的情况。护士就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去对待患者,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且以平等坦诚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形式来开导病人,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在情感上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尽快走出患病的苦恼和困境,尽快早日康复。⑥患者出院后,需做好后续随访工作,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出院前,需再次强调遵医嘱的重要性,并告知家属注意患者的情绪护理,观察其恢复情况。告知患者要经常与医生沟通,按时复查,禁止私自停药。同时需监测患者睡眠、消化及饮食情况,保持良好作息。还需定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病情,提供询问窗口以便能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纠正其在生活中的不良行为。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统计,计量资料计算“±s”值,用t值进行评价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位数(即百分比值%),用卡方值进行评价检验。所得t值、卡方值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评分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结果比较(±S)分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n(%)]
3 讨论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的可传播性疾病[1]。传染病的发生受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影响,传染病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中通过空气、水、土、食物及生物媒介及病人的血液、唾液、母乳、精液以及粪便等进行传播。传染病对人体的危害和影响受传染病的毒力与致死率及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相关,由于传染病对人体危害大,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因而导致人们对传染病产生恐惧心理,一方面怕被传染,另一方面歧视传染病患者,由于人们对传染病的不理解,从而使传染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状态,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所以提障对传染病的治疗的同时配合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对存在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之回到正常生活轨道,以提高患者参与配合医护工作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本研究实验组患者的医护配合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医护依从率,以加快疾病康复。 据心理学研究认为[2],传染病患者由于对传染病的知识不太了解,往往产生心理变化,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恐惧心理,有的盲目担心害怕,特别住在传染病房,既怕自己的病会传染给家人及朋友,怕自己再被别的传染病传染,过分的担心害怕,造成对自身疾病产生无尽的焦虑和恐惧,产生情绪低落,寡言少语,甚至生活自闭等,表现为抑郁、焦虑烦闷,不愿多说话,不愿与人交流,消极沉默。严重的还会导致激烈的医患矛盾或者产生轻生自杀的严重后果[3]。而通过心理疏导护理干预可解除病人的顾虑,因而对病人的恢复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4],千万不能对病患采取傲慢无礼的态度,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和家属讲明传染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前景,要根据患者需求的特殊性,如需要亲人朋友的关心理解;希望得到经验多、医术高的医师给自己治疗;希望医护人员为自己病情保密;希望自己的病情尽快好转;希望尽快回到工作岗位,回归自己的社会角色等。本研究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也大大提高了病人的住院满意度,从而有效缓解医患纠纷,达到双赢目的。说明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是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病人满意度,进一步以减少和避免了医患纠纷发生,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曦.心理护理在呼吸道传染病密切接触者的集中医学观察期的应用观察[J].智慧健康,2021,7(15):97-99+114. [2]任晶.心理护理对传染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5):232-233. [3]金莉,曹秋蒙,张艳.心理护理干预对新型呼吸道传染病轻症患者缓解焦虑情绪的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0,5(16):141-143. [4]张会敏.心理护理干预对传染病患者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2):70. [5]李姝,汤燕,孙颖.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3):230. [6]王文婧.心理护理干预对传染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2):140-141. [7]艾华.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5):156-157. [8]李姝,汤燕,孙颖.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3):230. [9]白丽娟,吴雯.心理护理对传染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9(23):240-242. [10]谢冬云.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5,17(10):140-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