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与老年鼻咽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24-07-27 12:59来源: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 分析青年与老年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人群在临床特征上的差异,为青年与老年鼻咽癌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01月0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诊并满足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满足标准的患者有150例。将整体患者进行分组,其中≥60岁患者归为老年组,有95例,18~35岁患者归为青年组,有55例。整理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疾病的中位时间、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初诊血浆EVB-DNA情况、有无转移扩散、合并疾病和后续治疗经过。采用卡方检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两组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数据显示,青年与老年鼻咽癌患者在性别、首发症状、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首诊时EBV-DNA阳性情况及中位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老年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患者(81.1% vs 38.2%,P<0.01)。结论 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老年患者首诊时EBV-DNA检测为阳性情况更多,出现不适症状到确癌时间更长,对鼻咽癌的认知及防治意识较差,并更易忽视鼻咽癌相关症状,从而造成早诊延误,应高度重视两年龄组的临床特征及差异,提高临床诊疗鼻咽癌的水平。 关键词:鼻咽癌;老年人;青年人;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9.63 鼻咽癌已经成为我国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的主要癌种和病死因素[1-2]。鼻咽癌的年龄分布是双峰的,一个高峰出现在青年中,另一个高峰出现在老年人群体中。临床工作中发现青年与老年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而关于两年龄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的报道较少。本文意在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后,通过收集电子病例,回顾性对比分析青年和老年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两组人群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差异,为鼻咽癌患者的诊疗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我院电子病例系统收集2020年01月0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我院首诊的鼻咽癌住院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年龄为18~35岁患者归为青年组及≥60岁患者归为老年组;(2)经查阅有详细、完整临床病历资料者(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诊治经过等);(3)鼻咽组织经病理活检已确诊为鼻咽原发恶性肿瘤者;(4)接受规范的系统性治疗经过者。排除标准:(1)鼻咽部肿物,但病理活检不能确诊为鼻咽原发恶性肿瘤者;(2)临床病历资料不完整者;(3)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而中断治疗者。 1.2 资料收集 通过查询我院电子病例系统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疾病的中位时间、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初诊血浆EBV-DNA测定数值、有无转移扩散、合并疾病和后续治疗经过等资料,符合入组标准的鼻咽癌患者共150例,其中青年组55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30.42±4.46)岁;老年组95例,男性5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66.35±4.29)岁。鼻咽癌的病理分型依据 2017年WHO分型标准[3] 确定。将患者自诉出现相关不适症状至经病理活检确诊为鼻咽癌的时间定义为本文中疾病的中位时间,以月作为中位时间的最小单位。使用达安试剂盒分离出血浆游离DNA,记录初诊患者血浆EBV-DNA测定数值,建立血浆EBV-DNA实时定量PCR检测系统,结果用每毫升血浆中EBV的拷贝数表示,以血EBV-DNA水平>500 copies/mL为 阳性。所有患者均根据第 8版AJCC/UICC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4]进行重新分期。 1.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年龄采用 ,定性资料的描述用例数和率( %) 表示。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分析两年龄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主要包括性别、首发症状、疾病的中位时间、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初诊血浆EBV-DNA阳性情况及合并疾病等方面。数据不符合卡方检验条件的情况下运用连续性校正的统计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年组与老年组临床特征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在初诊血浆EBV-DNA测定数值情况方面,老年组患者EBV-DNA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45.3% vs 23.7%,P<0.01),对两组各分期患者的EBV-DNA阳性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青年组中患者的临床分期:Ⅰ~Ⅱ期2例,Ⅲ期26例,Ⅳ期27例,各期对应的EBV-DNA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分别有0例、5例及8例;老年组中患者的临床分期:Ⅰ~Ⅱ期3例,Ⅲ期38例,Ⅳ期54例,各期对应的EBV-DNA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分别有0例、16例及17例;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老年组各期间EBV-DNA阳性率均高于青年组,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EBV-DNA阳性率呈上升趋势,详见表1。在疾病的中位时间方面,老年组自诉出现鼻咽癌相关症状至病理确诊时间与青年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病理确诊前鼻咽癌相关症状持续时间大多≥6月,而青年组多<3月。另外,老年组确诊鼻咽癌时存在合并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81.1% VS 38.2%,P<0.001),其中高血压(23例,24.2%)、鼻窦炎(38例,40.0%)、营养不良(16例,16.8%)为老年组最常见的合并疾病;而鼻窦炎(11例,20.0%)、营养不良(1例,1.8%)、高血压(0例,0.0%)为青年组中常见的合并疾病。 表1 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临床特征
表2 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首发症状
2.2 两年龄组首发症状比较 两组患者在首发症状方面的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颈部肿块、涕中带血、头痛、听力下降、鼻出血为整体鼻咽癌患者中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同时有19.3%的患者表现出1种以上的不同症状,参见表2。 3 讨论 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部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其发病率具有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该病在东南亚以及中国南方地区流行。一项关于2009年至2019年鼻咽癌的全球负担的研究表明,鼻咽癌发病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人数占最高比例[5]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鼻咽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老年患者中可能会持续上升。另外,青年鼻咽癌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青年与老年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但关于两组鼻咽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两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两年龄组患者的诊疗提供临床参考。 本研究对15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分析,在发病性别方面,女性患病比例无论在两组间还是组内均低于男性。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的根本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女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以及男性因工作环境、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食用腌制食品、饮酒)而更频繁接触致癌物质有关[6]。本资料结果显示在首发症状方面,两组患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颈部肿块(28.4%)、≥2种症状(18.9%)、鼻出血(7.4%)、涕中带血(6.3%)为老年鼻咽癌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颈部肿块(32.7%)、≥2种症状(19.3%)、涕中带血(8.7%)、鼻出血(6%)为青年组鼻咽癌患者的首发症状,整体鼻咽癌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非特异性的颈部肿块,肿块早期往往没有伴随明显的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导致就诊延误,因此可能是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的原因之一。当患者以颈部肿物、涕中带血、鼻出血、头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就诊时应警惕鼻咽癌可能,可建议患者完善电子鼻咽喉镜检查,若电子鼻咽喉镜下发现鼻咽部肿物可进一步取活检、完善鼻咽部CTMR或MRI明确肿物性质、侵犯部位和范围。 本研究中,两年龄组在疾病的中位时间方面有统计学差异(2=7.415,P<0.05),数据显示大多数老年患者从出现不适症状到确诊的时间比青年患者更长。老年组患者出现不适症状超过6月后才确诊的比例高于青年组(43.1% vs. 29.1%),而青年组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大多都在6月内得到了确诊(70.9%),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感觉系统功能降低及反应迟钝有关,当出现鼻咽癌相关症状时(如颈部肿块、涕中带血、耳鸣等)往往不能察觉或者并不在意,甚至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也不愿及时就医,提示老年患者对鼻咽癌的认知及防治意识更差。因此,采取措施广泛宣传鼻咽癌筛查的内容,提高群众对鼻咽癌筛查的参与度和防范意识对于鼻咽癌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大作用。 EBV 是一种长约 172 kb的线性双链 DNA 病毒。鼻咽癌患者血浆中的EBV-DNA 主要是来自于鼻咽癌细胞的游离短DNA 片段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证实。此外,血浆中的EBV-DNA对鼻咽癌的筛查和诊断、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均具有潜在的意义。本研究数据显示,在初诊患者EBV-DNA测定数值情况方面,老年组鼻咽癌患者EBV-DNA阳性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45.3% vs 23.7%,P<0.01),并对两组各分期患者的EBV-DNA阳性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老年组各期间EBV-DNA阳性率均高于青年组,本文数据显示两组患者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EBV-DNA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表明血浆EBV-DNA可能是鼻咽癌分期和病情检测的指标,对青年与老年鼻咽癌患者的诊断及预后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大多数鼻咽患者的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非角化型癌,本资料病理分类方面 ,整体患者中有85.3%为未分化型非角化型癌,其中老年组中未分化型非角化型癌患者占85.3%;青年组中占85.5%,两组患者在病理分型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鼻咽肿瘤位置隐匿,早诊率普遍较低,大多数鼻咽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其原因可能是患者早期未察觉明显不适症状或不适症状被忽视,通过普通体检也未能发现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大多患者多通过发现颈部有肿块并出现局部侵犯或压迫症状才前往医院就诊,但此时病情已延误,确诊时已为晚期。两年龄组在临床分期上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这提示本研究中青年与老年在就诊时临床分期分布是符合设计要求的,没有因临床分期而影响研究结论。 Zhang 等学者对≥ 65 岁鼻咽癌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合并疾病患者占67.9%,其中合并的疾病主要以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为主[7]。本研究显示,在合并其他疾病方面,老年组和青年组有明显差异,两组相比之下,老年组患者合并疾病更多(81.1% vs 38.2%,P<0.01),其中常见的为高血压、鼻窦炎、营养不良。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同时其机体的营养消耗也会相应增加,MENG L等[8]报道鼻咽癌患者在诊断时经常出现营养不良问题。同时鼻咽肿瘤组织使鼻腔黏膜受损、堵塞后鼻孔,导致鼻咽腔缩小、分泌物增多及引流不畅,是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发生鼻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鼻咽癌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更加耐心、详细地询问病史,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且全面地评估,同时排查合并疾病,将常见合并疾病指标如(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适宜范围,及早发现营养不良并进行营养干预,对于提高鼻咽癌的疗效、改善疾病的预后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两年龄组患者在性别、首发症状、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方面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但本资料显示两年龄组在初诊血浆EBV-DNA情况、疾病的中位时间及合并疾病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鼻咽癌患者就诊偏晚,其中老年患者对鼻咽癌的认知及防治意识更差,可能与老年患者更易忽视鼻咽癌相关症状及体征造成早诊延误有关,应高度重视两年龄组的临床特征及差异,增强群众对鼻咽癌的防治认识,推动鼻咽癌早筛早诊早治将大大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YUANQING,ZHANG T,Z W Z. Report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2[J].Advances in Modern Oncology Research,2018,04(03):66. [2]CHEN W, ZHENG R, ZENG H, et al. Annual report on status of cancer in China, 2011[J]. Chin J Cancer Res,2015,27(1):2-12. [3]STELOW E B, WENIG B M. Update From The 4th Edi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 Nasopharynx[J]. Head and Neck Pathology,2017,11(1):16-22. [4]潘建基.中国鼻咽癌分期2017版(2008鼻咽癌分期修订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7,26(10):1119-1125. [5]Yu H, Yin X, Mao Y, 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from 2009 to 2019: an observational study based on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22,279(3):1519-1533. [6]XIE S, YU I T, TSE L, et al. Sex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Hong Kong 1983–2008: Suggestion of a potential protective role of oestrogen[J].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13,49(1):150-155. [7]ZHANG Y, YI J, HUANG X, et al. Inherently poor survival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 Head & Neck,2015,37(6):771-776. [8]MENG L, WEI J, JI R, et al. Effect of Early Nutrition Intervention on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radiotherapy[J].Journal of Cancer, 2019,10(16):3650-3656.
文章分类:
临床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