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主管: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出版:医药卫生杂志编辑部
MEDICINE AND HYGIENE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
期刊信息
ABUIABAEGAAgov-b_gUomLec5AEwkAM4gwQ

期刊名称:医药卫生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医药卫生杂志社

期刊总编:车东林

国内刊号:CN50-9219/R

国际刊号:ISSN1671-5675


03.jpg


01.jpg


02.jpg

新闻详情

探讨外阴白斑的中医特色治疗

发表时间:2024-07-30 13:03作者:刘珂珂  赵 珂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外阴白斑是以外阴局部皮肤变性、色素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疾病,多发于绝经后女性。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中医治疗此病方式多样,效果明显,个体化突出。临床治疗本病趋向于多种方式联合使用,已取得一定疗效。该文章将对近年来有关外阴白斑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分类,对中医治疗本病概况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外阴白斑;中医治疗;外治

中图分类号:R711.72



外阴白斑,在过去也被叫作外阴营养不良性疾病,是女性外阴局部皮肤黏膜组织出现的色素减退和变性的一种越来越常见的慢性难治性疾病[1]。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皮肤的瘙痒或伴疼痛、烧灼感、白带异常,瘙痒多为夜间甚,难以忍受,进而影响患者生活状态,严重时还可伴有性行为困难、性生活疼痛,甚至发生癌变,恶变率为2%-5%[2]。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本病主要与免疫因素、炎症感染、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局部环境代谢障碍等有关[3],治疗上多采用激素外涂、手术切除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且复发率高。而中医在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有独特优势,现总结如下。

1 中医对外阴白斑的认识

中医将本病归为“阴痒”、“阴癣”、“阴疮”、“阴痛”等范畴。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大多认为是脏腑亏虚、肝脾肾功能失常,湿、热、虫毒侵蚀外阴皮肤所致。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肾气虚,则为风邪所乘……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张介宾曾在《景岳全书》中记载:“凡妇人阴痒者,必有阴虫……多由湿热所化。”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肾阴虚、血虚化燥、肝经湿热等[4]。近年来也有学者依据《黄帝内经·素问》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表示本病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并指出肾虚是导致本虚的关键因素。这可能是由于肾藏精,开窍于二阴,肝藏血,肝经又循阴器而行,肝肾精血充沛才可使外阴维持其正常生理形态及功能,若精血亏损,久之则外阴失养萎缩,出现功能障碍。

本病常见的证型有肝肾亏虚、肝经湿热、阴虚血燥等证。张三锡在《医学准绳六要》中指出:“瘦人燥痒属阴虚”,为后人通过阴虚血燥生风治疗阴痒提供理论支撑。现代医家[5-7]多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补充,又提出湿热瘀毒、肝肾阳虚、脾肾阳虚、血虚风燥、肝郁气滞等证。治疗上大体遵循补肝肾、养精血、清湿热、滋阴水、杀虫止痒的治则,现代医家如韩延华[8]教授认为本病治疗原则应为补益肝肾、清热祛湿。刘文琼[9]教授对本病辨证为肝肾阴虚兼血虚风燥证,治疗应分清标本虚实,以滋补肝肾之阴为本,以祛风止痒为标。

2 中医对外阴白斑的治疗

2.1 中药内服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外阴白斑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治疗时重在补肾益肝、清利湿热,对证选方。主要代表方有二至丸合当归饮子加减、知柏地黄丸、龙胆泻肝汤等。

谢萍等[10]依据杨家林教授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确定以养血祛风止痒为主的治法,用归芎左归饮加减治疗本病患者30例,总有效率可达83.3%。李婷[11]等以祛风止痒、灭蛊解毒为治则,选用双蜕一虫散方(蝉蜕250g、蛇蜕250g、蜈蚣25g)研末和匀,装成胶囊,口服10g/次,2次/d,白水送服,治疗41例本病患者3个月,总有效率达80.5%。

2.2 中药熏洗及坐浴

中药熏洗坐浴为临床常用外治法之一。由于本病病变部位在皮肤,病损处皮肤受到药物的熏蒸、浸浴,其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导致局部血流量增加,气血运行加快,继而有效促进药液吸收[12]。通过中药熏洗坐浴营养局部组织,有利于局部皮肤黏膜色素及弹性恢复,调节一身正气,从而控制病灶进展[13]。此外,也有研究表明[14-15]当外阴皮肤有溃破时,由于局部角质层缺损,药物通过活性表皮被吸收,药液的渗透力提高,届时通过中药熏洗坐浴,部分粗糙增厚的皮肤组织细胞会加速脱落,这有利于上皮及肉芽组织的生成,从而使皮损部位处快速愈合。女性的外阴皮肤柔嫩,治疗时应避免过度刺激,不可为追求止痒而使用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以免加重外阴萎缩及粗糙,不利于远期治疗。

夏奇卉[16]依据不同证型配合不同外阴熏洗方,治疗100多例患者,仅6例无效,5例失访,余全部有效。靳庆丰[17]用止痒消斑汤外洗治疗本病38例,全部有效。翟婷婷[18]副教授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止痒功效的五味消毒饮熏洗坐浴治疗本病,临证加味,疗效确切。 

2.3 中药外涂、外敷

在临床中,中药外涂外敷常与中药熏洗坐浴联合应用,也是经皮肤给药的方法之一。经皮给药是较多见的外治法[19],当皮肤角质层越薄时,药物的渗透能力越强[13]。病变处的皮肤角质层较薄,故药物可直接经皮肤表面黏膜渗透至皮下深层,由于药物未经过消化道吸收,因此也避免了药物的“首关消除”和“峰谷现象”,此外经皮给药的作用时间更长、血药浓度维持时长久[20]。本病病灶部位多表浅,中药外涂外敷的治疗方式极易发挥功效,且由于此法使用灵活、方便,更易被接受。

张菊兰[21]将青黛、黄柏、冰片研成粉末每晚敷贴于病患部治疗本病。敷贴前,要先用土茯苓100g煎成汤剂,头煎口服,二煎浸洗外阴,30d/疗程。治疗1-2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71例患者,总有效率94.3%。王鲜菊等[22]用自制白斑膏治疗本病,每晚用温清水擦洗后将白斑膏外涂于患处,1次/晚,连续用药,30d/疗程。治疗60例患者全部有效,且随访半年无复发。蒋皎如等[23]运用首乌制斑霜外涂患处治疗本病80例,全部有效。张玉叶等[24]用白斑灵乳膏外涂患处治疗本病,总有效率96.6%。

2.4 艾灸

艾灸亦是临床诊疗常用中医外治法,能治疗诸多疾病。明代李南丰在《医学入门》中写到:“凡病药之不及……必须灸之。”清朝李守先的《针灸易学》中记载:“针所不能为者,则以艾灸之。”艾叶具有温经祛寒、补虚泻实、调理气血之功,借助艾火还可经经络腧穴作用全身起活血行气、温经通络的作用[25]。艾灸通过局部温热刺激,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态,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从而利于外阴病损皮肤的恢复。

赵晶华等[26]应用艾灸加耳针治疗本病患者20例,均获得显效。其治法是灸双侧三阴交、足三里,10min/穴,外阴病变局部用艾卷灸20-30min,1次/d,经期停止外阴灸法;耳针选取神门、内分泌区、外生殖器区等穴,隔日1次,两耳交替。朱鸿秋等[27]采取温针灸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本病46例,方法为在膀胱结石位下选取双侧曲骨、会阴、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进行温针灸,每穴灸3壮,俯卧位下再次进行针刺,两次治疗均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中药外敷选用消斑止痒方研末,再用适量鱼肝油调匀贴敷患处,每晚睡前外敷中药膏,次日清晨去除,20d/疗程。治疗2-4疗程后统计疗效,总有效率93.5%。

2.5 火针

火针是传统针灸疗法,可除湿解毒、祛风通络。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火针点刺外阴局部,产生温热刺激,可加快血流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提高局部组织新陈代谢、减少黑素细胞自毁作用,从而使变性的组织和异常的色素代谢恢复正常。

王卫红等[28]用毫火针治疗本病,选取蠡沟穴。方法是用毫针平刺,行九六补法,每次留针30min,隔日1次,5次/疗程;毫针平刺后再用火针快速点刺,每5天1次,7-8针/次,共治疗49例病患,总有效率达97.9%。何桂双[29]用火针治疗本病。她认为病变范围较小者,采用自制表面麻醉剂(云南白药、蜀椒、细辛等)外敷后行火针即可;范围较大者,先用2%普鲁卡因进行局部表皮麻醉,火针治疗中再用自制麻醉剂。1次/d,范围较小者常治疗1-2次即可,范围广泛者常需反复多次治疗。

2.6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药物与针刺相互配合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药物、针刺以及穴位与药物的复合刺激效应[30]。目前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各医家在选穴时常遵循辨证选穴、局部选穴和经验选穴的原则。穴位注射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可观。

王淑贤[31]通过在局部病变处用40%何首乌药液注射或穴位封闭来治疗本病。其具体方法是于病损边沿外0.2-0.5mm处及上髎穴两处轮番交替注射1ml药液,1次/d,10d/疗程,每疗程相隔时间为7d,29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6%。葛玲霞等[32]在局部用1ml维生素B12注射液+2ml丹香冠心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其方法是选用曲骨穴、阴廉穴,每穴注射3ml,每周1次,12次/疗程;阴廉穴左右交错注射,治疗避开经期。治疗56例患者全部有效。张艳芹[33]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在会阴穴进行穴位注射,每次使用4ml药液,1次/d,10次/疗程,疗程间隔时间2-3d,治疗46例患者全部有效,且随访1年后无复发。

2.7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又被称作“角法”,该叫法最早源于《五十二病方》,书中记录着“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也是中医常用外治法的一种。拔罐疗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温热的机械刺激和负压吸引作用,使局部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容易释放出较多的组织胺、5-羟色胺等介质来调整机体免疫系统,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34]。此外拔罐还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穴位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因而广泛治疗各类疾病。

何家琪等[35]采用以拔罐疗法结合穴位注射为主治疗本病,具体方法为穴位注射取阿是穴、会阴、足三里、三阴交等注射维生素B12、B1、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复方当归注射液、人体胎盘组织的混合液,每穴0.5-1ml;拔罐取穴:肾俞、足三里等,先进行阿是穴、会阴穴等穴位针刺注射,得气后拔罐,留罐15min/次。治疗效果满意。

2.8 耳穴压丸

耳穴压丸也可以称为耳针,即借助对耳部特定穴位进行按压,刺激相关经络,调畅全身气血,增强抗邪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黄帝内经·灵枢》中“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也指出耳是经脉汇聚之处。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邪气可经过经脉循行路线在相应耳穴上出现各种阳性反应点[36]。临床上通过对相应阳性反应点进行刺激,可使患者耳部淋巴管、神经、血管等得以疏通,还可通过神经传导调节脏腑功能[37]。耳针极少单独使用于临床,常与其他中医治法相结合。

李莉等[38]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本病患者20例,总有效率90.0%。具体方法为:主穴(选三阴交、中极、阴陵泉等)用毫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痒甚者加太冲、蠡沟、百虫窝;局部萎缩者可酌加血海、脾俞。于针刺后行耳穴贴压,取外生殖器、肝、肾、内分泌等穴位,双耳交替。1次/d,10d/疗程,疗程间相隔7d,经期暂停,一般需治疗1-8疗程。刘敏[39]通过耳穴贴压治疗老年性外阴白斑患者65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取穴:湿热证取外生殖器、三焦、脾;阴虚证取肾、子宫、肝。用王不留行籽贴布,5-10min/穴,3次/d,每2d一换,两耳交替。总有效率为80.0%。

3 结语

纵观中医治疗女性外阴白斑之法,无外乎内治法与外治法两大类。内治法主要以脏象学说理论为指导,体现中医特有的辨证论治思维,同时依照不同临床症状随之加减用药;外治法主要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多采用局部治疗。但目前来看,临床上外阴白斑的治疗离不开外治法,且内治法与外治法协同治疗本病有助于提高疾病疗效。综上,中医治疗外阴白斑的方法众多,疗效满意,复发率低,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中医特长治疗本病,为解决妇女“难言之隐”提供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Lee A,Fischer G.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ulvar Lichen Sclerosus:An Update for Dermatologists[J].Am J Clin Dermatol,2018,19(5):695.

[2]张璐,王建玲.外阴白斑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9):193-194.

[3]崔丹凤,贾庆兰.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7):38-41.

[4]贾云婷,王立范.补肾活血法治疗外阴白斑案例1则[J].黑龙江中医药,2018(5):57-58.

[5]赵峻德,李淑玲,师伟,等.李淑玲基于“本虚毒蕴”论治外阴白色病变经验浅梳[J].时珍国医国药,2022(4):976-978.

[6]刘亚静,郎淑娟,胡晓青,等.内外合治外阴白色病变35例[J].吉林中医药,2003(10):29.

[7]秦淑红,陈仕金,魏琴芳,等.中医辨证论治配合白斑膏治疗外阴营养不良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149-150.

[8]齐娜,冯聪,韩延华.韩延华诊治外阴白斑经验[J].河南中医,2017,37(6):974-976.

[9]韩美霞,刘文琼.刘文琼治疗老年外阴白色病变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7):609-611.

[10]谢萍.杨家林教授治疗外阴白色病损经验举隅[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188.

[11]李婷,李润生.三种不同方法对外阴白色病变治疗效果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2):49-50.

[12]王晖.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1):1216-1220.

[13]钟江华,周晓舟,熊凤翔.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32(4):63-68.

[14]李玉平.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5):62-63.

[15]杨柳青,罗献英,程慕溪.程慕溪巧用熏洗疗法治疗外阴白色病损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8,37(7):594-596.

[16]夏奇卉.中医辨治女阴白斑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5):330.

[17]靳庆丰.止痒消斑汤熏洗治疗女阴白色病变38例[J].陕西中医,2010,31(3):272.

[18]石海银,翟婷婷.加味五味消毒饮熏洗坐浴治疗外阴白斑病验案2则[J].中国民间疗法,2021(6):104-106.

[19]史利军.李吉兰.中药经皮给药临床应用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4):134-136.

[20]周惠惠.王琦.梅兴国.等.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0,34(1):87-89.

[21]张菊兰.青黛治疗风赤疮痍、外阴白斑[J].中医杂志,2006(1):11-12.

[22]王鲜菊,刘晋敏.白斑膏治疗女性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疗效观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10):968-969.

[23]蒋皎如,李雷旻,吴娟.首乌治斑霜制备与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0例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10,45(6):571-572.

[24]张玉叶,和素芬,李金贵,等.白斑灵乳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8):62-63.

[25]王淑敏.艾灸联合桂枝茯苓汤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南药学,2016(1):108-109.

[26]赵晶华,汲会贤.艾灸加耳针治疗妇女外阴斑症2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86(2)37.

[27]朱鸿秋,王艳丽.温针灸及中药外用治疗外阴白色病变46例[J].中国针灸,2004(5):73-74.

[28]王卫红,李顺华,蔡希荣,等.毫针针刺加火针点刺治疗外阴白斑[J].中国临床医生,2002,30(5):62.

[29]何桂双.火针治疗外阴白斑的体会[J].中国针灸,2000(1):209-210.

[30]朱瑜琪,王金荣.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6-9.

[31]王淑贤.何首乌治疗女阴白色病变29例[J].中国农村医学,1986(5):28-29.

[32]葛玲霞,唐华.穴位注射治疗外阴白色病变5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1):1043.

[33]张艳芹.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外阴白色病变[J].中原医刊,2003(7):42.

[34]王智锦,吕妮娜.扶正祛邪话拔罐[N].广东科技报,2016-08-02(A05).

[35]何家琪,路臻,张莉.外阴白斑验案1则[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22):155-157.

[36]刘春芬,魏绍斌,刘素芬.耳穴贴压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183-185.

[37]李莲潢.耳穴压丸治疗过敏性鼻炎[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136.

[38]李莉,李彭.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外阴白色病变20例[J].中国针灸,2012,32(5):394.

[39]刘敏.耳穴贴压治疗老年性外阴白斑65例[J].中国针灸,1996(10):45.


首页   |     过刊目录    |     期刊简介    |     投稿须知    |     在线投稿    |     录用查询    |     医疗资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09~2020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卫生杂志社
《医药卫生》杂志是医学学术期刊,欢迎有能力的个人或单位为我刊组织推荐优秀学术论文稿件
编辑部电话:023-48488799   投稿邮箱: yywszzbjb@163.com   
武汉墨海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