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肝导痰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24-08-30 12:52来源:贺州市中医医院 摘要:目的 在进行多囊卵巢综合症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研究中,本次临床试验共纳入了60位PCOS患者,随机平均分配至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每组30人。治疗方法上,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常规治疗方案。特别地,观察组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辅以疏肝导痰汤作为治疗的一部分进行辅助治疗。治疗周期为连续3个月。通过严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空腹状态下的胰岛素水平、血液中的睾酮浓度以及根据中医理论评定的证候评分,本研究旨在评估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 在治疗的后期阶段,两组患者在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浓度以及中医证候评分上,与治疗前相比,都有显著的下降,表现出治疗的积极效果,其中观察组在数据上的改善比对照组更为显著,这一结果在统计分析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同时观察到,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睾酮水平也有所下降,尽管这一下降在两个组别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但是仍然显示出一定的正面效应。结论 疏肝导痰汤能有效帮助患者减轻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内分泌功能,且安全性良好,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疏肝导痰汤;二甲双胍;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11.7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主要影响育龄女性。该症状群以月经不规律、高雄激素水平(会导致多毛症和痤疮)和卵巢上多发囊肿为特征。PCOS通常伴随着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增加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治疗可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及生育支持。[1]。二甲双胍缓释片是一种常见的有效降血糖糖药。其机理与降低肝糖异生、降低小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关。 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单独治疗PCOS可以阻断胰岛素抵抗对PCOS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善卵巢排卵功能[2]。 国家的传统医学(中医)中并没有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名的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月经后期”“闭经”“不孕”“崩漏”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肝气不舒、脾虚痰湿、肾精亏虚密切相关[3]。梁晓春教授亦认为除补肾之外,疏肝为治疗之关键,而除痰化瘀需贯穿始终[4]。现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本文观察疏肝导痰汤对PCOS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睾酮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报告如下。 病因方面,中医学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肾虚、肝郁、脾虚、痰凝、血瘀密切相关,病情复杂,证型兼夹。肾虚则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阻碍卵子排出;脾气不足则运化失职,痰湿内生,冲任气血受阻,血海不得充盈;肝郁气结,疏泄失常,气机阻滞,郁久化火,胞宫藏泄失职,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门诊部,我们纳入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就诊的60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经过随机分组,被分为两个治疗小组:观察组包括了30名年龄在17至45岁之间(平均年龄约27.70岁,标准差8.33岁)的患者,这些患者患病时间从半年至6、7年不等(平均病程约2.99年,标准差1.77年)。对照组也是包含了30位病人,这些病患的年龄区间为17至43岁(平均年龄大约为28.97岁,标准差7.86岁),其病程介于半年到大致六年半(平均的患病时长为大约3.24年,患病时长的标准差为1.71年)。对这两组患者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两组之间在基线数据上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表明这两组具备了良好的可比性,确保了进一步研究分析的有效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2018年颁布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治疗及诊断指南[1],针对育龄期女性,PCOS的确诊标准如下:(1)出现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的现象;(2)有高雄激素的临床症状体现或检测到血液中高雄激素水平;(3)通过超声检测确认卵巢呈现多囊表象。在这三项标准中,(1)项为确诊所必需,而(2)和(3)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高雄激素血症和排卵异常的医疗状况。对于青春期女性的PCOS诊断则要求:(1)自月经始潮后至少2年内月经稀发或经历闭经;(2)具有雄激素过多症状或者血液测试结果显示高雄激素;(3)经超声检测得出卵巢为多囊状态。这套诊断框架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标准化、系统化的诊断参考,确保诊断过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中医诊断标准 遵循《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所述,对于诊断月经不调中的痰湿证以及中医证候中的肝郁脾虚证,我们有一套详细的临床症状标准。关于主要症状方面,包括月经周期延长至后期,月经量减少,严重时可能出现闭经;体型偏向肥胖。至于伴随症状,则可能出现胸腹部感到痞塞不适,胃部和胁肋胀痛明显,口感黏腻常伴随多痰,神态疲倦喜欢睡觉,心情郁闷或情绪波动大、易怒,大便不成形、稀溏,舌身显得淡而肥大、常带有齿痕,舌苔偏白且可能腻重,脉象则表现为弦滑。患者如若出现如上一或两种情况,依据这些临床表征做出诊断。 1.2.2 纳入标准 ①经西医诊断为 PCOS,属于肝气郁结、痰湿体质; ② 16-45周岁; ③对本次研究有充分了解和同意的病人。
①未达到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标准; ②未满16周岁或45周岁的; ③由于其它原因所致的月经紊乱,不孕,高雄性激素等; ④对药物有变态反应史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肝肾功能紊乱的,以及有重症传染病的; ⑤最近三个月以内服用过激素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的患者都接受了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由华新药业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20140023,规格是0.5克每片)治疗,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一片。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额外使用了疏肝导痰汤进行辅助治疗,其配方包括柴胡、香附各10克,苍术、川芎、陈皮、枳壳各10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生姜9克和甘草3克,日煎一剂,分为400毫升水煎药,晨晚分服。整个疗程持续三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的平方(m2),18.5≤BMI<24 kg/m2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6]。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清晨空腹胰岛素、睾酮。中医证候指标及评价标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参考标准,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主症“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形体肥胖”按0,2,4,6级评分,无,轻度,中度,6级评分,无,轻度,中度,其余按照重度评分0,1,2,3级评分)。标准判定:①临床完全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上消失,症状下降至少90%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症状降低或消失至少70%以上;③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症状减轻或消失,症状降低或消失不少于30%;④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显著好转,甚至病情进一步恶化,且症状下降幅度小于30%。按尼莫地平法(Nimidian total)=[(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2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测结果应用 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后,随之以计数数据以X2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来表达,两组均数的平均值用成对 t检验。a=0.05,且 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显著性。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的BMI、空腹胰岛素、睾酮的变化 两组病人服药前的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及睾丸激素浓度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的睾酮水平均有所升高,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的BMI、空腹胰岛素、睾酮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 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之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有显著改善(P<0.01)。经中药辨证施治,两组均未发生临床痊愈,对照组疗效为23.3%、有效63.3%、无效13.3%、86.7%;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有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36.7%和53.3%。经卡方检验,两种方法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4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目前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证明与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7],胰岛素抵抗是PCOS患者生殖功能与糖代谢异常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高雄性激素血症紧密相连。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会引起肥胖及黑棘皮症等临床表现。从而导致月经稀发、闭经、不孕等症状。二甲双胍其一可延长肠道吸收降低肝糖原异生,改善糖代谢过程;其二可提升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降低胰岛素水平;其三可促进性激素与球蛋白的相互结合,降低雄激素浓度,改善肥胖及多毛症状[8],主要是通过降低血胰岛素水平以纠正 PCOS 患者的高雄激素状态,改善卵巢排卵功能,提高促排卵[9],故而该药物已广泛应用于PCOS的治疗中。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PCOS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调整机体的内分泌及生殖功能,进而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卵巢功能,提升妊娠率。 在中医领域,虽然直接针对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研究并不充分,但是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中医学中“月经推迟”、“闭经”、“不孕症”和“崩漏”等范畴。这类疾病的成因通常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此外,情绪抑郁导致的气郁,以及痰湿和血瘀等病理条件,也与PCOS的发生发展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中医治疗PCOS时会综合考虑调和肝脾肾三脏的机能,以及疏导气机、化解痰湿、活血化瘀等多方面的调治措施。随着现代工作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女性情绪波动大,长期恼怒怨恨、心志不舒,久而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气血失和,内生痰湿、痰浊及血瘀,三焦郁堵,胞脉不畅从而出现月经稀发,甚则闭经;脾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代谢之中枢,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变化,多数人喜食肥甘厚味之品,思虑劳倦,耗伤脾气,精微物质不布,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月经量少;脾虚痰聚,痰阻胞宫,痰湿膏脂结于肌肤腠理出现闭经、肥胖。古代医家认为“湿盛者多肥胖,肥胖者多气虚,气虚者多痰涎”,《女科切要》中提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因此,对于因肝郁痰湿引起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治疗应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以健脾祛湿化痰为辅。 疏肝导痰汤为疏肝理气、化痰除湿的良方,方中主药柴胡味苦辛,主升阳气,功效为疏肝解郁,妇人肝气郁结,气郁不畅者可用之;香附有“女科之主帅”之称,是妇科要药,其芳香辛行,疏肝理气,助柴胡疏肝行气解郁;调经重在调气血,川芎可“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被誉为血中之气药,佐以川芎辛散温通,行气活血;枳壳、陈皮理气行滞,兼以燥湿化痰;脾为生痰之源,以半夏、苍术燥湿化痰,而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脾、肺、心、肾经,在房中起到培土生金作用,益气健脾、渗湿化痰,以杜生痰之源,生姜温胃和中,使以甘草调和各药,有燥湿化痰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柴胡主要活性组分柴胡皂甙可促进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具有抗抑郁、抗焦虑作用,而柴胡总皂苷可以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对于长期高脂饮食引起发血脂升高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10];香附其活性成分可以作用于前列腺素的释放从而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11];川芎促进子宫内膜厚度增加,降低血管阻力,抗血小板聚集,其活性成分二酮哌嗪生物碱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12,13];陈皮可通过调节雌激素、催乳素等内分泌相关的信号通路,调节子宫的强度-张力平衡[14];枳壳中的挥发油能调节胃肠活动、降血脂的作用[15]。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月经周期、月经量、肥胖等多症状积分及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表明疏肝导痰汤能有效帮助患者减轻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内分泌功能,且安全性良好,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然而,本研究的限制包括样本量较小和观察周期较短,这可能影响了对治疗长期效果的准确评估,因此结果可能不够精确。为了获得更为稳定和可靠的结论,临床研究在未来需要扩大样本规模,并延长跟踪观察的时间长度,以便对疗效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验证。 参考文献 [1]佚名.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8(53):2-6. [2]王鸣,林萍,刘娟.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4):283-285. [3]沈文娟,尤天娇,金宝.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96-199. [4]吴群励,杨丹,梁晓春.益肾疏肝、除痰化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5970-5973.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C]//: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6]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6(8):525-540. [7]WANG Z, DONG H, YANG L, et al. The Role of FDX1 in Granulosa Cell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J]BMC Endocrine Disorders,2021(21):96. [8]马海英,刘敏.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质指数及相关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23):4435-4438. [9]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0]李艳凤,刘雅舒,李艳生.柴胡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22,37(05):186-192. [11]候雯,徐建.中药香附在人体不同生理系统中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22,40(01):213-216. [12]冯芮,彭成,周飞,郭力,刘娟,熊亮.川芎化学成分及其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作用(Ⅱ)[J].中成药,2021,43(11):3032-3037. [13]李寿梅,彭瑞宇,陈芬,浦燕.左归疏肝汤加减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42例[J].光明中医,2018,33(22):3338-3340. [14]黄秀芳,庾国桢,童晶晶.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陈皮的药理作用机制[J].中成药,2019,41(12):3038-3045. [15]江宝瑞,丁宏,王跃,伍友玉,钱凯.枳壳的药理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43(06):7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