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因训练对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归因方式的影响发表时间:2024-09-21 20:42来源:华北理工大学 摘要:目的 探讨归因训练对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及归因方式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归因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归因方式水平。 结果 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量表以及中文版归因方式问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5),归因方式问卷的各维度及总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3个月的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归因方式问卷各维度和总分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归因训练可以有效降低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病人的归因方式。 关键词: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焦虑;抑郁;归因训练;归因方式;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R544
近些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病人数逐年上升,研究显示71.8%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且患病人群越来越趋向年轻化,死亡率有居高不下的趋势[1-2]。这不但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3],还与患者心理问题有关,比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也增加了疾病的发病风险,对患者产生诸多的负性影响[4-5]。有研究证明,归因方式是导致焦虑、抑郁的重要原因,通过归因训练可以让患者采取对自身有利的方式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累计更多的正性情感,从而改善负性情绪[6-7]。目前心理学领域的归因训练主要由两种理论指导,Weiner的动机情绪归因理论和Seligman的无望感/自尊整合理论,但Weiner的归因训练主要应用在教育/运动心理学领域的成就动机方面,而临床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归因训练是以无望感/自尊整合理论为指导的,经过大量学者研究,Seligman的归因训练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广泛认可[8]。归因训练是一种带有认知倾向的心理疗法,能引导患者向积极的归因方式转变,有利于维护患者心理健康,避免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累积更多的正性情感,进而向健康行为转变[9]。目前,归因训练在神经外科、血液科、肾内科等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探讨归因训练对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归因方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科收治的72名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6例。纳入标准:(1)18≤年龄<60岁中青年;(2)高血压符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10]中的诊断标准;(3)冠心病符合《内科学》[11]中的诊断标准;(4)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及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2)焦虑症、抑郁症患者;(3)有认知障碍;(4)患者近期内遭遇其他重大应激事件。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给与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知识讲解、饮食营养、行为及心理指导,出院前给与健康教育,每个月以电话的形式进行常规出院随访,解答患者的相关问题。 1.2.2 干预组干预方法 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归因训练。1)组建干预小组:包括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研究生2名,心理咨询师1名,4名具有护师职称或以上的专科护士共同构成干预小组。2)从患者入院开始干预,住院期间采用面对面交流、PPT或视频讲解等方式实施干预,出院后采用建立微信群、电话等方式继续干预,每次干预时间均在每周六,选择下午(15:00-17:00)或
者晚上(19:00-21:00),与患者沟通复查时间,在患者复查时对患者自填问卷再次进行测评,若患者未到医院复查,则研究员采用微信、电话的方式代为填写,具体干预流程如下表1。 1.3 评价指标 1.3.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 研究者自行设计简易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年龄、体质指数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标准[12]、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性别、文化程度、吸烟(连续或累积吸烟时间≥6个月)、饮酒(近1年内,每周饮酒次数≥1次)、家族史、体育锻炼(近3个月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每周至少3次)[13]。 1.3.2 评价工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患者心理状态,SAS分值界限为50分,SDS分值界限为53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该量表 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7[14,15];采用Peterson等编制、王纯等修订中文版归因方式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ASQ)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2个维度,共36个项目,得分越高,表明归因方式越积极。该量表内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系数为0.843[16]。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进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3。 2.2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SA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ASQ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的总分及各维度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t1、P1代表两组治疗前的比较;t2、P2代表两组治疗后的比较。 3 讨论 3.1 归因训练可以降低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 与过去20年全球中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状况相比,年轻人的心血管风险倾向越来越高[17],年龄35~59岁的人群在心血管疾病风险中占比很重,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46%[18],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患者,冠心病患病风险增加到77%[19],因此,中青年应作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重点研究对象。欧洲指南认证焦虑、抑郁
和社会心理压力是造成心血管疾病不良结局的重要风险因素[20]。情绪变化是引起血压、血脂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21],如果患者长期处于这种负性情绪,会让疾病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增加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2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正常水平,提示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理负担较重,这与缪星等人[23]的研究结果一致。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为正常水平,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归因训练可降低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它能对抑郁和焦虑症状起到调节的作用[24],这与米爱红等人[25]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使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有显著的临床效果[26]。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疾病治疗的疗效,增加疾病死亡风险[27],因此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 3.2 归因训练能改善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归因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归因方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这提示归因训练能够帮助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以乐观的方式看待自身病情,减轻疾病对患者个人及家庭带来的痛苦,这与左小芳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8]。归因训练是将积极事件归因为内部、稳定、普遍的原因,消极事件归因为外部、不稳定、具体的归因,是乐观的归因风格,反过来,则是悲观的归因风格[29]。多项研究结果证实,归因训练能够对患者的消极情绪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让他们形成一种正面的归因,减少他们的不确定性,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30-31]。因此归因训练对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归因训练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归因方式。后期将扩大研究人群,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方案,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Xin Q, Zhang S, Wang C, et al.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2008 to 2018[J]. Chin Med J (Engl),2023,5,136(5):588-595. [2]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0):717-728. [3]Salim Yusuf, Philip Joseph, Sumathy Rangarajan, et al.Modifiable risk factor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55 722 individuals from 21 high-income, 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Lancet (London, England),2020,03,07,395(10226):795-808. [4]黎钟妹,刘元税,郑艳.正念减压疗法在冠心病PCI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3,37(06):1103-1106. [5]胡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1,3(02):93-95+113. [6]韩楹,李琦.归因训练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抑郁情绪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09):30-33+37. [7]金琳,张大均,朱政光,等.心理素质对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知重评和积极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07):22-29. [8]王纯.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9]金琳,张大均,朱政光等.心理素质对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知重评和积极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07):22-29. [10]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03):209-220. [11]刘志新,刘琼,王静.循证-情志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3,37(09):1682-1685. [12]张曾航,郭晓雷,殷召雪等.血压在体质指数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03):330-334. [13]袁倩妮,陆瑶,杨祎萍等.医疗机构与非医疗机构中青年职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04):94-98. [14]李颜苗,赵娜,赵培峰.家庭支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希望的影响:焦虑和抑郁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6):839-843. [15]郑思琪,陈璐,马晴等.双耳节拍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抑郁及疲劳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报,2023,30(05):72-78. [16]陈超然,王强,卢光莉等.临床护士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及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07):892-894. [17]Charlotte Andersson, Ramachandran S Vasan;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young individuals.Nature reviews[J]. Cardiology,2018,15(4):230-240. [18]Donna K Arnett, Roger S Blumenthal, Michelle A Albert, et al. 2019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s[J]. Circulation,2019,140(11):e596-e646. [19]刘靖.中青年高血压前期需要管理,生活方式干预仍应作为首选[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04):301-302. [20]Beth E Cohen, Donald Edmondson, Ian M Kronish;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Depression, Stress, Anxie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5,28(11):1295-302.
[21]Liberale, Luca., Badimon, et al. Inflammation, Aging, and Cardiovascular [22]刘志新,刘琼,王静.循证-情志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3,37(09):1682-1685. [23]缪星,林妮静,王热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干预效果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29):35-38. [24]Junyi Wang; The role of the dominant attribution style and daily hassles in th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J].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2021(16):1-12. [25]米爱红,高瑞瑞,戴毅等.归因训练对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06):152-154. [26]李祎鋆,郑冬冬,钟远惠等.团体归因训练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4):50-52. [27]龚山,王龙飞,余国龙.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效益与风险评估[J].医药导报,2018,37(10):1194-1198. [28]李荟,冯清云,王翠萍.舍曲林联合归因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7,43(03):152-156. [29]董慧君,王红宇,蒋欣.归因训练联合心理引导干预对肾脏移植手术病人归因方式、自我管理效能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2,20(3):388-390. [30]左小芳,王良梅,张成伟.早期归因训练疗法在肾移植受者术后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07):1607-1614. [31]吴庭聪,于小伟,仝欣等.归因训练联合心理引导干预对肺癌病人心理弹性、归因方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3,21(05):654-657.
文章分类:
临床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