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主管: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出版:医药卫生杂志编辑部
MEDICINE AND HYGIENE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
期刊信息
ABUIABAEGAAgov-b_gUomLec5AEwkAM4gwQ

期刊名称:医药卫生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医药卫生杂志社

期刊总编:车东林

国内刊号:CN50-9219/R

国际刊号:ISSN1671-5675


03.jpg


01.jpg


02.jpg

新闻详情

缺血性中风颈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4-09-30 18:03作者:​叶苑萍  陈 芮  吴松鹰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

摘要:缺血性中风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因具有患病率高、容易导致死亡的特点而引起广泛关注。缺血性中风一旦发生,不论是否得到有效的治疗,都会对病人本身、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医疗技术不断改进,人们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重视,面对缺血性中风引起的巨大危害,利用具备我国特色与优势的医学手段——中西医结合,先辨识患者的中医体质,辅以西医检查技术,再进行个体化诊治的方法取得一定疗效。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缺血性中风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以期探索出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体现以中医体质为基础,结合西医检查手段诊疗缺血性中风的优越性。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颈动脉病变;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255.2


Research Progress 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Lesions in Ischemic Stroke and Constitution of TCM

YE Yuanping   CHEN Rui, WU Songy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jian Fuzhou 350003


Abstract: Ischemic stroke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troke, which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due to its high incidence and susceptibility to death. Once ischemic stroke occurs,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effectively treated or not, it will bring a heavy burden to the patient, their family, and society.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people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own health. Faced with the enormous harm caused by ischemic stroke,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hich ha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is used to first identify the pati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supplemented by Western medicine examination technology, and then conduct personal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is method has achieved certain therapeutic effect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lesions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and reflecting the superiority of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combining Western medicine examination methods to diagnose and treat ischemic stroke.

Keywords: ischemic stroke; carotid artery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占比80%[1]。有研究显示,脑卒中不仅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2],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3],而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就是缺血性中风,其易发病,致死率高,病情往往紧急且危重,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疾病本身造成的健康损害、心理负担、以及经济损失,而且其并发症多、易复发、易遗留严重后遗症的特点也对患者和家人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目前,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增加,每年发病人数约占全球总人数的5‰,而其中病死者约有500万例[4]。我国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呈现增长趋势,且发病群体逐渐向年轻人倾斜。西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及预后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尤其是颈动脉等大动脉的病变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颈部血管彩超可以监测颈动脉硬化的程度,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检测手段。在中医方面,中医体质学认为不同体质人群禀赋各异,生长环境不同,感受的邪气、罹患的疾病亦有差异,导致疾病有其好发体质。因此,以中医体质为基础,利用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技术,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或可为缺血性中风的预防和诊疗提供新思路。

1 缺血性中风与颈动脉病变

1.1 西医学概念及病因

缺血性中风多指西医学的脑梗死,是当血管达到一定程度的狭窄或闭塞时,脑血流量不足,出现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进而损害神经功能的疾病。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属于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类型,前者是由于血管本身病变引起血栓形成,后者是非血管本身病变所致的栓子阻塞[5]。临床上可诱发脑梗死的原因很多,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其一,尤其是颈动脉等大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且动脉硬化引发脑梗死的机制较为明确,目前已被当作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1.2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颈动脉病变情况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将颈动脉粥样硬化列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之一[6],颈动脉硬化过程包括血液黏稠度改变,内中膜厚度增加,斑块形成、破裂等,进而可能引起颈动脉狭窄[7],并影响颅内动脉循环。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颈动脉硬化、狭窄引起缺血性中风的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斑块脱落或破裂造成颅内血管栓塞,二是狭窄远端血流减少造成的颅内低灌注[8]。赖惠芳等[9]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进行观察,发现患病者粥样斑块增多,内中膜明显增厚,且狭窄程度重的年龄段斑块数量也较多;罗香云[10]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更高;高伟霞[11]的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若存在易损斑块,发生狭窄的程度往往较重。这些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易出现颈动脉硬化、狭窄,且硬化、狭窄程度与缺血性中风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程度越重,风险越高。

2 缺血性中风与中医体质

2.1 中医学概念及病因病机

中医之中风,又称卒中,因其与“风”的特性相同,变化多且快,故以“中风”命名之,又因其发病突然,称之为“卒中”,亦有称作“薄厥”、“偏枯”者。传统医学以“五不”概括其症状表现,又以“五端”概论其病机。“五不”即“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口舌不正)、言语不利,甚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12],且根据发病时神志是否清楚来辨别病情轻重。“五端”即“风、火(热)、痰、瘀、虚”,“风”有内(肝)、外风;“火”可以是肝火、心火;“痰”包括风痰、湿痰;“瘀”除血瘀外,也可因气致瘀;“虚”可为气、血、阴、阳等方面的虚损。传统医学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历代医家的看法仍是不尽相同,总结起来,当是因内伤积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体肥痰盛、气候变化等引起风、火、痰、瘀、虚相互作用[13],从而导致气血逆乱,冲犯脑络,发为中风。

2.2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体质

中医认为,体质是人体内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起源于先天承袭,形成于后天获得,主要在形态结构,生理、心理功能等方面得到体现[14]。体质为疾病的发生提供“共同土壤”[15],导致机体对邪气的感受和反应受到影响,并产生不同的疾病表现和预后,因此,中医可通过辨识机体体质来降低疾病发生风险。王琦的体质学说的提出以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正式颁布,为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中医体质的名称和类型被归纳制定为9种,即包含阳虚、阴虚、气虚、瘀血、湿热、痰湿、气郁、特禀的8种偏颇体质,以及1种正常体质(平和体质)[16]。

缺血性中风发病率高,易遗留偏瘫、失语、睡眠障碍等后遗症,极大加重了社会负担[17],因此通过中医体质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缺血性中风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研究不断出现,多数认为,患病者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平和质为缺血性中风的保护因素[18],而对于偏颇体质中具体体质的研究则可根据缺血性中风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如张颖[19]对141例中风先兆人群进行体质辨识,结果显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人群可能更容易发生中风。徐寅平等[20]对50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体质以痰湿、气虚、血瘀多见。逯巍[21]的一项回顾性调查,提示痰湿质、气虚质可能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主要体质。袁嘉婧[22]观察了42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现痰湿质是处于后遗症期人群最主要的体质。韩学医[23]通过电话随访研究,认为痰湿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者容易复发缺血性中风。

通过收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虽不完全相同,但普遍以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为主,这可能与中风病性本虚标实有关,急性期多见痰、瘀等“标”实之象,非急性期常有气虚、阴虚等“本”虚之征。四种主要体质与病因病机基本相符,提示痰湿、气虚、阴虚、血瘀体质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因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之后针对性的干预,对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有重要意义。

3 颈动脉病变与中医体质

颈动脉病变可引起中医中风、头痛、眩晕等疾病,然而祖国传统医学中未有确定的病名,观其病因与症状表现,或可按中医“脉痹”辨证论治。《素问》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24],提示脉痹病性与中风相同,均属“本虚标实”,在“虚”的基础上,受风、寒、湿侵袭,表现出“实”象,出现脉中血液凝滞,流通不畅的症状。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也是通过影响血液运行致病,其病变部位在血脉,以血行不畅为发病机制,这与脉痹的病因病机相符。

吴梦玮等[25]发现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是颈动脉硬化的好发体质。徐学功等[26]的研究显示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是颈动脉斑块的易感体质,且男性患者、中年患者以气虚、痰湿为主要体质,女性患者、老年患者则主要表现为气虚质、血瘀质。刘霞等[27]辨识80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中医体质,发现以痰湿质、瘀血质居多。这些研究都说明了颈动脉病变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相关性,且颈动脉硬化、狭窄与缺血性中风的好发体质具有一致性,如均有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提示了二病共病的患者,其病变程度可能更易受这几种体质影响,同时也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颈动脉病变与中医体质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4 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对颈动脉病变的影响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因此探讨合并颈动脉病变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对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而颈部血管彩超可以检测到颈动脉硬化、狭窄的过程,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利用该检查技术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颈动脉病变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研究也不断出现。刘婧[28]通过观察245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体质分布,发现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的患者较易存在颈动脉斑块,且这三种体质的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杨进平等[29]调查了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体质,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和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均以痰湿质为主,其次为气虚质和阳虚质,且兼夹体质者较易存在不稳定斑块,提示在辨识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时不应拘泥于单一体质类型,而应该综合考虑。莫换好等[30]对脑梗死高危人群的研究显示痰湿质者颈动脉内中膜较厚,气虚质者粥样斑块形成较多。

这些研究表明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容易影响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除了前文已提到的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为颈动脉硬化、狭窄和缺血性中风的好发体质外,阳虚质的出现可能与两种疾病都以“虚”为本有关,阳气具有推动、温煦的作用,阳虚则易生内寒,易患湿邪,影响血液运行,进而引发疾病。

5 结语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与西医的三级预防策略有相似之处,而体质学说是对治未病理论的扩展和补充,体质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与健康息息相关,可作为疾病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虽然目前缺血性中风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研究不多,且未有定论,但仍能通过已有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是颈动脉硬化、狭窄和缺血性中风的好发体质,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阳虚质等体质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将现代检查技术与中医体质辨识相结合,利用体质的可调性对颈动脉病变进行针对性干预,可以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怀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指南》解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949-954.

[2]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age-sex specific mortality for 264 causes of death,1980-2016: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Lancet,2017,390(10100):1151-1210.

[3]王陇德,刘建民,杨弋,等.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2):105-119.

[4]李晓琼,林荣清,杨璧璘,等.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新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1):145-147.

[5]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佚名.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02):154-160.

[7]朱玲,吴琳娜,伍晓梅,等.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9(03):358-361.

[8]沈文,陈兰英,张学林,等.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J].河北医药,2019,41(7):524-526.

[9]赖惠芳,梁碧艳,祝文蕊.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2,23(01):103-105.

[10]罗香云,贺辉,程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0):2905-2907.

[11]高伟霞,张艳.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21,48(17):75-77.

[12]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13]赵欣,周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1,27(22):4548-4552.

[14]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5]朱燕波,王琦,吴承玉,等.18805例中国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肥胖关系的Logistic 回归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23-1028.

[1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J].中华养生保健,2009,27(9):38-39.

[17]Rabinstein AA.Update on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Continuum ( Minneap Minn).2020,26(2):268-286.

[18]胡凯旋,夏生林,范木耿,等.老年脑卒中患者中医体质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8,24(7):27-28.

[19]张颖.中风先兆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探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20]徐寅平,于川,申斌.北京市平谷区50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探究[J].北京中医药,2015,34(01):18-20.

[21]逯巍.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22]袁嘉婧.老年脑梗死发病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

[23]韩学医.缺血性中风复发与中医体质状态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4]沙月皎,李运伦,弭德扬.从脉痹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辨治[J].山济南: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04):356-359.

[25]吴梦玮,刘金民.颈动脉粥样硬化836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1):353-357.

[26]徐学功.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N].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2015-12-31.

[27]刘霞,甄飞,张蝶,等.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级侧支循环与中医体质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06):23-27.

[28]刘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状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医科大学,2021.

[29]杨进平,闻瑛,王敏玲,等.太仓地区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1):1-4.

[30]莫换好,宁为民,蔡颖娴.脑梗死高危人群中医体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01):149-151.


首页   |     过刊目录    |     期刊简介    |     投稿须知    |     在线投稿    |     录用查询    |     医疗资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2009~2020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卫生杂志社
《医药卫生》杂志是医学学术期刊,欢迎有能力的个人或单位为我刊组织推荐优秀学术论文稿件
编辑部电话:023-48488799   投稿邮箱: yywszzbjb@163.com   
武汉墨海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权